可復制的公益模式
期待更多社會力量加入
實際上,“陽光朋輩”項目是一個“種心計劃”,也是一場見效緩慢的公益實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如今,“陽光朋輩”顯然見效了,無論是學生的變化、家長和學校的認可,都表明了這項種心計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朋輩課程結業的現場,看著孩子們的變化,富士康 “陽光朋輩”項目總負責人陳鵬就下定了決心,未來將繼續把“陽光朋輩”項目繼續辦下去,在更多孩子的身上種下希望的種子。
不過,面對中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陽光朋輩”項目依舊任重道遠。
2016年11月,民政部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16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有902萬人。
事實上,富士康這場公益實驗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其員工的留守子女。富士康方面表示,“陽光朋輩”項目是結合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索一種科學而可持續的公益模式。當公益模式成熟之后,希望更多的企業效仿,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受益。
富士康心理咨詢師夏丹告訴深圳晚報記者,“陽光朋輩”課程可以促進留守兒童形成積極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使留守兒童間達到朋輩深度連接,建立友情支持體系。朋輩課程見效雖然緩慢,但會逐步內化為學生的思維和觀念,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
歷時3年,富士康探索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另一種途徑。如今,“陽光朋輩”公益項目已經到了可以推廣的階段了。
“可復制的公益項目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公益模式。”“陽光朋輩”項目的發起人、督導王新紅認為,“陽光朋輩”項目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課程教材,又有豐富的實施經驗,已經成為了一項可以復制,向外輸出的公益模式。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把“陽光朋輩”模式進行復制,擴展到更多的學生身上,成為了當下富士康、源泉朋輩和學校三方共同思考的問題。
富士康方面表示,“陽光朋輩”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及長期性的公益項目,富士康將系統化推動其發展。未來,富士康將在當地高校大學生中招募種子老師進行培養,并加強與縣級教育部門的結合。
作為企業,富士康在這場關愛留守兒童的探索中,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打算。未來,富士康打算把“陽光朋輩”項目融進富士康戰略轉型發展實施產業扶貧工程,通過創造更多的就業及發展機會,促進在外務工者回流,讓他們可以在離家近的地方上班,在工作的時候同時兼顧到家庭及子女的成長。
富士康招募種子老師培養的計劃與源泉朋輩以及當地學校的想法不謀而合。
“鄉村學校的教師資源比較匱乏,大多沒有心理老師。而朋輩課程需要調動當地學校更多的老師加入朋輩體系中。”陳娜告訴深圳晚報記者,未來將把重點放在培訓當地學校老師的身上,真正實現鄉村自我造血。
目前,在這5所開展朋輩課程的學校中,直接受益的留守兒童有1643名。當地學校計劃通過培養朋輩師資力量,逐步擴大范圍,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當然,“陽光朋輩”公益項目擴展的腳步并不止于這5所學校。
對于這項見效緩慢的公益項目,富士康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看到“朋輩計劃”的效果,理解這樣潤物無聲的公益理念,匯聚更多的力量,將這個可復制的“種心計劃”推廣到更廣闊的鄉村地區,融入更多學校的日常教育中。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楠楠、陳書琪、王強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