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課
“我把她們當做妹妹看待了”
這是暑假前“陽光朋輩”的最后一課。
6月6日下午2時許,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程灣鎮完全學校70名學生都提前了半個小時來到“朋輩課程”的專用教室——心靈成長坊。
這是一間約30平方米的教室,地上鋪著黃藍相間的塑膠墊,墻四周貼滿了學生的各種畫作和照片,畫上寫著每一個人的名字、愛好和性格。教室里還有一個書架,上面擺放著20余本書籍。這是心靈成長坊的基本裝飾,簡單而溫馨。
看到“源泉朋輩”的社工和富士康的心理咨詢師,一個月才見一次面的學生興奮地和她們打招呼,這里的學生都稱她們為“老師”或“朋輩老師”。
早到的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即將上課的內容。六年級的劉楠楠是朋輩小組中的組長之一,她曾是一名“流動兒童”,隨父母在打工的城市上學,直到五年級才轉回程灣鎮完全學校,成為了一名留守兒童。今年在她的要求下,父母終于回到家鄉,并決定不再外出打工。
這段經歷讓12歲的她感情比常人更細膩,上課前,她便意識到這是她的最后一堂“陽光朋輩”課程,相比以往的活躍,今天的她顯得有些安靜。
“朋輩課程”的輔導模式是由朋輩老師用自主研發的心理學課程教材,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進行培訓,課程內容涉及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面。然后由六年級的小組長組織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以游戲、活動、競賽等方式上課。
劉楠楠知道升入初中后,自己參加了2年的“朋輩課程”就結業了。“挺舍不得她們(朋輩組員、老師)的”。
下午2時30分,上課的鈴聲響起。
不到一會,70名學生迅速分成10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圍成一個圓圈,席地而坐,隨著朋輩老師陳秋蘭宣布上課后,10個小組長開始組織上課。
劉楠楠按下心中的不舍,開始向組員講解這堂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在講解的過程中,很快她又恢復了以往的活躍。上課期間,各個小組不時傳出歡笑聲。
在這堂課中,小組成員之間要玩一個游戲。每個人都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愿望,打亂后進行抽簽,誰抽到對方的愿望紙條后,誰就是對方的“小天使”,在保密的狀態下默默關心對方一年,每周幫忙做一件小事。
由于劉楠楠小組中一名組員缺席,她代替組員抽了一張愿望紙條。
這是組員陳書琪的愿望紙條,她希望在不開心的時候有人能夠關心她,還有幫她把成績提上去。面對這個愿望,劉楠楠擔心上了初中后,時間上和陳書琪不同,一時想不到怎么幫她實現愿望。
“我會想辦法幫她實現的”,沉思了一會,劉楠楠說道,“我已經把她們當做了妹妹看待了。”
不知不覺中,“陽光朋輩”搭建起了這些孩子的伙伴關系網絡。
看著孩子們上課融洽的場景,陳秋蘭因長途奔波而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陳秋蘭是源泉朋輩的一名社工,也是“陽光朋輩”課程的培訓輔導老師,每個月,她都從深圳輾轉近2千公里來到河南、四川開展“朋輩課程”。在結課之時,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是她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