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去留守標簽
把“陽光朋輩”嵌入日常教育
如今,在這5所開展“陽光朋輩”項目的學校里,學生都知道有一門“朋輩課程”。每當遠遠看到穿著藍色朋輩文化衫的老師走進校園時,學生都會說“朋輩老師來了”。
在學生的眼中,“陽光朋輩”課程成為了一門“必修課”,他們覺得自己將來也會上這門課。
一年前,當河南蘭考谷營中心小學的老師陳素珍還是四年級的班主任時,每當班里的學生看到五年級上朋輩課,學生就會問她,“老師,等我們上了五年級,是不是也可以上朋輩課?”
對學生多次的詢問,陳素珍都給了肯定的答復。一年之后,陳淑珍帶的班級都參加了朋輩課程。在協助上課的過程中,陳素珍覺得自己帶了幾年的學生完全變了一個樣?!拔铱吹搅撕⒆觽円酝鶑奈凑故具^的、率真的一面”,陳素珍把朋輩課比喻為孩子們的“世外桃源”。
感受到班里學生普遍發生的變化,她意識要把這個課程繼續辦下去,繼續給孩子們營造這個“世外桃源”。
“把朋輩課辦下去”幾乎是這5所學校中老師們共同的想法。程灣鎮完全學校甚至打算將“陽光朋輩”課程逐步在全校推廣。
程灣鎮完全學校校長周勇曾多次參與到“陽光朋輩”課程中,見證著學生言行舉止的轉變,他覺得課程十分適合在學校推廣,從而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陽光朋輩”課程在全校推廣,意味著不是留守兒童也可以參與。
在陳娜看來,這本來就是一門教育課程,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不應再貼上“留守兒童”的標簽。
一次訪談經歷也讓陳秋蘭意識到撕掉“留守兒童”標簽的必要性。2016年,當她在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富榮鎮中心小學做留守兒童訪談時,許多學生得知訪談名單中沒有自己后,跑過來問“為什么沒有我”、“我不是留守兒童,但我也想和朋輩老師聊一聊”。
那次訪談結束后,一個哭著的小女孩跑過來問陳秋蘭是否可以跟她聊一聊。小女孩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在外工作,由爺爺在家照顧她。但前些天,一直疼愛她的爺爺過世了,她很傷心,但不知如何表達,一個人哭了兩個星期。身邊的同學不知道她發生了什么事,都以為她在裝可憐而孤立她。同學甚至圍著小女孩,當著陳秋蘭的面說“她是在裝可憐,老師不要理她”。
陳秋蘭帶她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她才說出了這一切。這個小女孩不是朋輩小組的組員,她聽說朋輩老師來了,就直接跑過來攔住陳秋蘭。后來,陳秋蘭把小女孩的事情悄悄告訴了班里的同學,得知真相的同學沒有再孤立她,開始主動和她交朋友。
6月15日,這個小女孩得知陳秋蘭來學校后,找到她當面表示感謝。一時之間,陳秋蘭認不出眼前開朗的人竟是一年前的小女孩。
陳秋蘭意識到,“陽光朋輩”課程雖然已慢慢嵌入學校的日常教育中,但還可以繼續完善,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