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城市漫步科技公司內,研發人員一遍一遍測試疾控測溫機器人和人臉考勤測溫一體機。
在廣深高速皇崗收費站,交警出動警用無人機對排隊入深車輛進行防疫廣播,提醒車輛司乘人員掃描二維碼進行申報。
醫療機器人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投入使用。
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還是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都是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弘揚,都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習近平
這是正在書寫的關于人類抗擊疫病的歷史。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中,科技成為深圳乃至中國、全球戰勝病毒的利器。
“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數據防控、AI測溫系統、5G巡邏機器人、無人配送車、無人機消殺等眾多“黑科技”在深圳成為防疫戰線的主力軍。華為、華大基因、平安科技、云天勵飛、邁瑞、普渡科技等深圳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推出高科技的防疫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各地上線使用,全面助力疫情防控,成為深圳戰疫的閃亮名片。
今年以來,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的重要指示,經過全市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依托強大的創新產業支撐,為全省、全國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深圳力量”“深圳智慧”,多項疫情防控前沿科技的研發及應用獲得世衛組織、國家主管部門及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肯定。
大數據防疫盡在“掌”握
“人工智能、大數據改變了抗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說。
在深圳,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進行疫情趨勢研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努力找到每一個感染者、追蹤密切接觸者并進行隔離。
2020年1月,當深圳出現第一例新冠確診病例后,結合當時武漢疫情,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高性能計算技術研究中心的尹凌團隊迅速反應,立即收集和融合分析每日更新的多源位置大數據,聚焦于1月份從高風險地區來粵的輸入人口,第一時間向廣東省和深圳市疾控部門提供了全省各地市的新冠輸入性風險地圖。在疫情防控期間,持續為各級疾控和政府部門提供了決策支持。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機被確診患新冠肺炎,因無體征異常,該司機2月3日駕駛377路公交車正常營運。確診當日,深圳北斗院團隊第一時間基于多元公安大數據綜合分析,協助公安機關在1小時內快速鎖定密切接觸者,為避免疫情擴散爭取了寶貴時間,保障了市民人身安全。
大疫之時,決策之難,數據反映出真正的價值。
“城能入、家能進,疫情期間,深圳如此良好局面,得益于大數據的充分運用等科技防疫的威力。”華傲數據董事長賈西貝博士舉例說,市內交通正常,實施封閉式管理的社區小區、城中村中人們生活沒受大的影響,企業復工復產、學校復學都在科學有序推進。
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在這場硬仗中,科學防治,利用大數據研判態勢、精準施策,是加強聯防聯控的重要手段。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深圳多部門共同開發疫情健康狀態自主申報渠道“深i您-自主申報平臺”,讓市外返深、市外來深、自覺不適、高危接觸、居家隔離等五類人群自覺申報,可以更加科學和快速地調集防疫資源,投放到有需要的人士和社區里。
“深i您”小程序累計注冊人數達2549.2萬,累計訪問量24.47億次。這些數據,成為疫情防控態勢分析和做好精準防控工作的關鍵。
前沿科技抗疫“大顯身手”
“疫情防控期間,特別是云天勵飛等科技企業研發的人工智能紅外測溫設備及系統,可以快速識別發熱患者,有效地提高檢測效率。”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特別點名表揚的云天勵飛,是深圳知名的人工智能企業。
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表示,云天勵飛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利用歷史軌跡分析、關系圖譜分析等AI技術能力,進行確診病例跟蹤、疑似病例防控、公共場所管理和返深人員管控,以達到阻斷傳播源、減少感染數、有效預防感染的總體目標,實現AI賦能精細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今年6月,憑借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產品,平安科技被工信部認可AI抗疫表現突出。而在今年高交會,平安科技帶來新的AI技術——通過咳嗽聲判斷新冠肺炎狀況。
據介紹,目前,聲紋識別技術已跳出實驗室階段,投入到智慧健康醫療的使用中。平安科技的聯邦學習團隊研發的Occam-COVID-19檢測系統,正是利用聲紋識別技術精確預測流感趨勢,精準預測個人和群體的發病風險,幫助公共衛生部門及時監控疫情,并指導民眾進行疾病預防,有效降低國家疾病與防控工作的成本。
新型科研機構發揮自身研發和產業化優勢,迅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抗疫利器。疫情暴發后,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第一時間調試部署便攜式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選儀,陸續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所有地方院、派出院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捐贈測溫設備,幫助各兄弟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同時,為解決一線醫護人員佩戴的護目鏡容易起霧影響視線的問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前院長馮冠平教授帶領研究院孵化的下屬產業化公司——烯旺科技,聯合清華大學長庚醫院等多家單位,僅用七天時間便研制并生產出石墨烯防霧光療護目鏡,不僅高效防霧增透,還能有效緩解眼部疲勞,保障醫務人員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產品已送往多家一線醫院進行臨床應用。
義警機器人巡邏測溫,智能機器人在醫院隔離病區配送餐食和藥品,無人機消殺……戰疫期間,云天勵飛、平安科技、優必選、普渡科技等行業龍頭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迅速推出產品和方案投入抗疫實踐中,成為戰勝疫情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堪稱深圳科技防疫的“硬核”。
深圳抗疫“力量”走向世界
今年2月,由華大基因建設的全國首個“火眼”實驗室在武漢試運營,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迅速成為眾多抗疫堡壘的前哨站。
病毒的快速準確診斷,對疫情防治至關重要。華大基因研發中心總監、國內“火眼”實驗室總指揮朱師達說:“‘火眼’實驗室,起名之初就是取‘火眼金睛’的寓意,希望實驗室能用它的‘火眼金睛’識別病源,成為堅強的抗疫堡壘,保一方百姓平安。”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從中國走向全球,已在阿聯酋、文萊、塞爾維亞、沙特、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加蓬、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落地,成為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新冠疫情的“前哨”。截至6月30日,華大累計在海外運營“火眼”實驗室58個,分布在全球17個國家(地區)。目前,全球已啟用“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通量超過100萬人份,為全球抗疫作出貢獻,已成為防控抗疫的“中國名片”。
在今年全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邁瑞醫療不僅提供先進的醫療設備,還積極搭建海外分享交流平臺,讓世界共享中作出貢獻。
“疫情暴發后,邁瑞一直持續奮戰,可以說是抗擊疫情的醫療器械行業主力軍。”邁瑞醫療相關負責人表示,邁瑞在全球抗疫的“大戰”中,為一線醫務人員提供最重要的設備,如呼吸機、監護儀、輸注泵、彩超。截至6月底,已給全球提供40多萬臺設備。
除提供抗疫設備,邁瑞醫療還舉行數十場網絡交流研討會,讓中國的一線醫生分享經驗給歐洲、印度、亞太等區域的醫生,全球超過140個國家與地區的數萬醫護人員因此獲得寶貴實用的專業經驗,實現“中國方案,全球共享”。
加大科研攻關共同戰疫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疫情發生以來,深圳廣大科技工作者與時間賽跑,開展科研攻關。與此同時,科技主管部門緊急出臺《關于強化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提供科研物資保障、組織聯合科研攻關、減免物業租金等多舉措,強化各類創新主體支持服務力度,匯聚優質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開展協同攻關,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支撐。
“調配2億元防控科研攻關資金、全面開放所需科研資源、抗疫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優先提名科技獎、財政補助免租惠企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若干措施》共五部分十六條,干貨滿滿,從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提供全方位科研保障、匯聚人才抗疫復產、為科技企業紓困、服務便利化五個方面著手。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政府出臺措施旨在促進全市各級科技部門、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各科技工作者,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深圳科技力量。
發揮載體支撐引領作用,推進聯合攻關。深圳支持深圳灣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機構,自主組織精銳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開放共享,為疾病溯源、藥物篩選研究、疫苗、治療性抗體研究的科研機構免費提供算力支持。
相關鏈接
匯聚優勢創新資源開展科研攻堅行動
■深圳特區報記者聞坤
實習生陳婉瑩李秀青
疫情暴發以來,按照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市科技創新委作為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攻關組織單位,牽頭制定并組織實施《科研攻關組工作方案》,迅速建立技術攻關協調機制、疫情防控專家咨詢機制和省市科研攻關聯動機制,匯聚優勢創新資源,實施疫情防控科研攻堅行動。
創新工作機制,緊急開展科研攻關。深圳以最靈活的方式,創新項目組織機制,在2020年市財政科技專項資金中,緊急調配2億元,以定向委托與自由申報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急防治”專項、以“懸賞制”等方式組織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防治”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以產品和實際效用為導向主動出擊確定懸賞標的。
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項目,支持方式更加靈活,支持力度做到最大。比如首次設置“賽馬式資助”競爭機制,允許對同一懸賞標的,有兩個以上牽頭單位同時攻關。設立“揭榜獎勵制”,無需事前立項,只要達到懸賞標的要求,即可備案揭榜。設置“里程碑式資助”,項目初期給予部分資助,通過階段性考核后再給予一定資助,項目驗收達標后給予剩余經費支持。
加大支持力度,全面保障科研經費需求。深圳以最大的力度,調動最多的資源,全力保障科研經費需求。一是緊急啟動定向委托項目,指定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疾控中心等疫情防控技術優勢單位,圍繞流行病學、臨床診療標準及治療性抗體研發等領域,開展重點技術攻關,單項資助金額最高1000萬元。二是第一時間發布疫情防控自由申報項目。積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企業,圍繞早期、即時檢測技術、藥品及疫苗研發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鼓勵全市科研力量投向抗疫一線。共支持20個項目,每個項目資助最高800萬元。三是實施“懸賞制”科研項目。探索試行重大技術攻關新型體制,率先印發《關于以“懸賞制”方式組織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防治”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的工作方案》,面向海內外發布兩批涉及防疫設備、試劑研發、藥物及疫苗研發的懸賞指南,集聚全社會科研力量共克難題,單項懸賞金額最高3000萬元。
此外,深圳統籌調動全市優質創新資源,全力保障科研攻關。比如,深圳超算中心依托“曙光6000”超級計算能力,優先調度千萬機時進行抵抗新冠病毒靶點探尋、藥物篩選、病毒突變預測等研究,以最強算力與病毒賽跑,短短兩周時間完成了通常需要兩年的計算量。
全力保障重大科研設備需求。建立全市統一的科研儀器調度平臺,成立儀器應急協調小組,實行項目專員負責制,為重點科研機構提供服務保障。截至目前,已征調涉及科研儀器3625臺套,總值30.46億元。特別是向南方科技大學等7家單位調集了超速離心機、熒光定量PCR儀等11臺科研儀器,重點保障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新冠病毒識別、鑒定和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