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也是企業責任”
海口美蘭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虹橋機場……去年以來,安裝邁瑞“智造”的“急救神器”AED,成為這些人員密集場所的一種時尚。
AED中文名叫自動體外心臟除(去)顫儀,是一種能夠自動監測患者心律、并施以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醫療設備。通過使用就近的AED設備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能夠在醫護人員到達前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它主要布置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以供公眾搶救心臟驟停患者時使用。
在歐美、日本、中國臺灣等地,AED已成為機場、學校、商場等場所的標配。目前,每10萬人AED配有量美國為400多臺,日本為200多臺,新加坡、中國臺灣為100多臺。而針對AED的操作培訓率,以上各地的人數都在20%以上,美國人更超過了50%。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每年因心跳驟停和呼吸停止而猝死的人超過50萬例。然而,同樣是中國,每10萬人AED配有量不到1臺,而針對AED的操作培訓率則遠不到1%。
差距為何如此懸殊?這得從AED的普及所依賴的條件說起。普及AED,有賴于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有賴于AED配置法律的出臺,有賴于“好心人法”的配套。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達程度,AED事業尚顯超前。而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出臺全國統一的AED配置法律不現實,各地對出臺鼓勵見義勇為的“好心人法”的態度也參差不齊。
面對這樣一個應該由整個社會去考慮發展的事業,從2004年起,邁瑞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為中國醫療界引進AED理念,立項自主研發中國的AED產品;二是推動立法;三是不遺余力宣傳、培訓,提高全民急救意識和技能。
產品沒有標準,就會同國家科技部起草、制定標準;社會意識不足,就免費捐贈產品、免費培訓操作人員,提升社會意識;法律還沒出臺,就積極推動、親自參與政府部門起草“好心人法”……就這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前面十年基本沒回報的情況下,2013年,邁瑞首臺AED投放市場。經過幾年推廣后,目前,不僅邁瑞AED在中國市場占到了20%以上的份額,一舉改寫了由菲康、ZOLL和飛利浦等三個國際巨頭完全壟斷中國市場的歷史;而且,邁瑞還將AED產品賣到了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AED產品投放市場,很多競爭對手也加入到了搶食AED市場大餐的行列中來。突破國際巨頭千余項專利封鎖,歷經十多年的艱辛研發和市場培育,邁瑞成了同行搶食AED市場大餐的鋪路人,有人因此替邁瑞叫屈。對此,李西廷反倒覺得很欣慰。他說,AED其實是一個全國、全社會的事情,邁瑞憑借自己的實力去推動這個事情,并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研發AED產品,就AED事業具體如何落實、產品怎么維護、項目怎么運轉等問題,為行業探索出一套經驗,最終促進中國急救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自救、呼救、他救理念的形成。
“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李西廷認為,“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做好產品、為災區捐款捐物、善待員工等那么簡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移風易俗、推動社會觀念轉變也是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
今年4月26日,邁瑞董事長李西廷向安徽宿州捐贈百臺“急救神器”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