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政放權,加快建設現代化服務型政府
從2013年3月1日起,深圳便率先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年后,該項改革在全國全面實施。2015年、2016年,深化政府職能轉變連續兩年位列年度改革計劃第一項重點項目。2017年,簡政放權、深化政府職能轉變依然是重頭戲。
近4年來,深圳始終保持著先行先試的步伐,從商事登記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僅保留12項前置審批,到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場地申報制、企業年報制、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從出臺審批事項權責清單和后續監管辦法,到建立“誰審批,誰監管”以及行業監管相結合的新型審批監管制度;從建立全市統一的商事主體登記及許可審批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到實現全業務、全流程、無紙化網上商事登記,實現“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登記模式……一系列創新舉措將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向縱深,在全國起到了引領作用。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是深圳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深圳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由以行政處罰為主的傳統監管方式向信用監管方式轉變,推動實現了政府科學管理、社會誠信自律,釋放了發展活力。
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
以創新驅動創造新供給、提升供給能力,以質量引領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圳不斷增創新優勢。
在決定深圳轉型升級成敗的“十二五”期間,深圳累計淘汰低端落后供給企業1.7萬家,騰出寶貴發展空間,瞄準更高目標,圍繞需求鏈部署產業鏈,率先構建滿足需求升級的供給結構。
去年以來,深圳制定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和5個專項行動計劃,并在科技創新、企業競爭力、人才優先發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方面推出235條措施,在精準化組合型政策的激發下,供給活力迸發。
作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加快建設國際化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不斷刷新創新新高度、創造供給新引擎。
去年,深圳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再度提高至4.1%,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8037家,在4G及5G通信技術、超材料、新能源汽車、基因測序等領域,深圳技術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前沿。
在加快構建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體制方面,深圳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為新時期深圳增創開放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大機遇。
4
民生改革,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
“來了就是深圳人”,質樸話語道出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獨特氣質。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著力推動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下大力氣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圳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質量效益好中更優的背后,是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環境成本。近年來,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持續下降,PM2.5平均濃度一直處于國內特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深圳的藍天成為眾多市民的驕傲。
軌道運營總里程達到285公里,地鐵運營里程進入全球城市前十;成立注冊資本1000億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團,“十三五”期間要建4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推動羅湖公立醫院集團化改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人數勁增60多萬人……近年來,深圳看病更容易、出行更方便、住房更有保障,一批城市痛點難點迎刃而解,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