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并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近年來,深圳深化改革創新,注重源頭供給,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協同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補齊科技基礎短板,極大提升深圳創新能級。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深圳將以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為目標,以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為主線,繼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科技支撐。
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創新科技管理機制,打造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一直是深圳創新改革的中心環節。目前,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正不斷完善創新政策體系。
“深圳正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市政府印發《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推出“科改22條”創新舉措,推行項目推薦“懸賞制”、評審專家“邀請制”,項目評審“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干制”,讓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規律。
疫情發生后,深圳首推“懸賞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關,目前已立項資助金額2640萬元,不僅最大程度發揮防控抗疫科研經費效能,也充分體現“誰能干就讓誰干”的創新活力。
此外,深圳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出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加快科技領域“秒批”“不見面審批”改革,最大限度為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和人員等創新主體等“松綁”“加油”。
補基礎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今年3月,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并確定深圳正式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苦煉內功,深圳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花落深圳,是這座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級“臺階”。
深圳強化創新基礎按下“加速鍵”。深圳E級超級計算機項目建設加速推進,二期建設工作進入攻堅階段;首個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落戶深圳,打造創新、創業、產業融合的全球開放創新平臺;《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出臺,一個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藍圖繪就。
近年來,深圳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在深圳布局,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要求,高標準推進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等高端科研平臺建設。為落實《深圳市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辦法》,全市財政科技專項資金不低于30%的比例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今年以來,深圳啟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1+N”項目建設,首批5條先行先試政策獲批實施;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全面提速,完成光明科學城啟動區等片區7平方公里土地整備,深圳灣實驗室等高端創新資源落地實施;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上升為科技部、廣東省和深圳市共建戰略,杰曼諾夫數學中心等5家高水平實驗室落地。諾獎實驗室達到11家,累計建成各類創新載體超過2260家。
“雙創”氛圍濃厚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名單,確定498家眾創空間為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其中,騰訊眾創空間(深圳)、海岸城創客空間等22家深圳的眾創空間入選。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表示,來到深圳就會發現,這里的社區是國際創業者的天堂,創業公司充滿青春活力,灣區創業創新氣氛濃厚,在這里可以大有所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2019)——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報告》顯示,深圳位列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指數首位,深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在自主創新方面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優化創新生態,搭建創新創業交流平臺。近年來,深圳加快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孵化鏈條,實施創新券支持項目,推動眾創集聚區建設。目前,深圳擁有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12家,在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搭建各類創新交流平臺。近年來,深圳成功舉辦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電子信息行業總決賽、IT領袖峰會、石墨烯高峰論壇等活動,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展示深圳濃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
■深圳特區報記者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