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舉辦13屆的中國杯帆船賽已成為享有盛名的國際賽事。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賦予深圳的新責任新使命。深圳涉海企業以敢于擔當的勇氣、奮發圖強的志氣、再創新局的銳氣,激情滿懷投入新時代“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作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在打響“開山第一炮”的蛇口,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工業、招商輪船、招商局港口、招商蛇口等一批實業,以科技引領,聚合產業集群,率先為南海大開發提供更多高端先進裝備。招商局工業集團總經理胡賢甫說,我們將把招商工業的海外合作伙伴聚合在深圳,形成一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前海成立的研究院,對招商工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做了一個很好的整合,邀請院士團隊領銜,服務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海上鉆進平臺被稱為“海上流動的國土”。從蛇口半島走向全國、影響全球的中集集團搏擊風浪不斷壯大。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裁王建中說,2020年,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2號完成了南海可燃冰試采,為改變中國能源結構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多次刷新了海工裝備領域世界紀錄。“藍鯨”系列從國外的概念設計到中集獨立完成基礎設計、詳細設計到施工設計,自主創新貫穿始終。未來,不單會有藍鯨3號,還會有更多可燃冰等能源的開采新裝備,加快經濟性開采,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鹽田港用18年走完了其他港口百年歷程,這在世界港口發展史上絕無僅有。鹽田港集團總裁劉南安介紹,2020年底,鹽田港東港區將動工建設,一期投入140億元,建設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區。依托5G、大數據、云計算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在鹽田港,船隊泊靠調度、堆場智能理貨、無人機巡檢、360度全程監控、交通組織等構建的“智慧港口”場景,讓港區作業效率和安全管理效能都大大提升。
深圳的金融綜合競爭力,多年來穩居全國前列。以“金融+科技”為主導,以海洋為新的應用場景,深圳金融服務與科技資源優勢結合的路子越走越寬闊。2020年8月,中國船舶集團與前海自貿區強強聯合推動的前海中船智慧海洋基金項目正式啟動,募集總規模100億元,將聚合資本優勢,孵化海洋科技創新項目,加快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前海中船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穎介紹,以海洋產業基金集群資本力量,推動有關涉海龍頭企業,海洋科研院所等機構落戶,然后培育一批智慧海洋產業上市公司和獨角獸。
從海洋開發中獲取富饒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清潔能源、漁業資源,重要而緊迫。以華大海洋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創新企業,正在加速突破圈層限制,深度開發海洋資源。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軍民表示,海洋已知的生物有38000多種,人類現在能利用的也就是幾百種,海洋生物制藥藥品只有14個。我們從海洋生物研究拓展到海洋食品、海洋功能食品、特殊醫學食品、海洋生物制藥,可以拉動中國的海洋生物向前端向后端延伸。深圳是一個創新新型城市,特別是在大鵬新區壩光國際生物谷、國際食品谷的“雙模”驅動下,更多功能的海洋生物制藥產品未來有望在深圳實現。
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創新突破。依托我市先進的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產業鏈條加速向海洋領域延伸嫁接。華為、中興通訊、研祥智能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已進軍海洋通訊、船舶導航等海洋領域,陸續實現關鍵性技術突破和技術成果轉化。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聚效應增強。我市初步聚集了一批國內外海洋生物醫藥領域領先的企業和科研團隊,涌現出了華大基因、健康元、海王、邁瑞、北科生物等一批優秀創新型企業,持續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產業拓展提升儲備發展勢能。
海洋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實踐探索。中廣核、中集集團等海洋新能源開發總包和裝備制造總部企業處于海洋新能源產業鏈的頂端,對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
海洋金融業扶持力度日趨加強。依托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與傳統金融產業基礎,海洋基金、融資租賃等新興業態正在逐漸起步。
海工裝備產業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全球海工裝備業產能出清和結構性去庫存的周期下,傳統的集裝箱和油氣平臺制造訂單減少,導致海工裝備產業增速下降。我市企業積極順應市場變化,加強設計創新,海工裝備設計逐步以平臺設計為主轉向多元產品設計,海工設計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業態陸續呈現,推動海工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風電是清潔能源中完全無污染的可再生資源。相對于陸上風資源,海上風電在環境保護、輸電成本、空間利用等方面優勢更明顯。中廣核集團海上風電分公司總工程師王小剛介紹,過去10年海上風電的發展增速,達到了年均30%的發展速度,非常可觀。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截至2019年底達到6.9吉瓦,全球排名第三。而廣東省預計到2030年規劃總容量將達到6685萬千瓦,相當于10個大亞灣核電站發電的裝機容量。目前,由深圳能源企業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帶動了中山、汕尾等地上下游產業,形成了區域聯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在東部海域,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也應用了與傳統的液化天然氣碼頭、陸域接收站料場的智慧場景。這種新型的單點系泊、船運LNG接卸模式,使海域的利用更為高效。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培葵介紹,他們已規劃建設第二個泊位,可以停靠世界最大的LNG船。
服務國家戰略,彰顯深圳擔當。深圳特區建設發展集團在“十四五”期間承擔了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多個重大項目,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成功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落戶深圳,都在更大領域、更高層次推動深圳參與國際海洋發展事務。特建發集團海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蔚說,“開放合作和共贏共享”是2020海博會的主題,今年的展會規模更大、標準更高、圓滿成功,各方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在建設的海洋新城未來將達到國際一流標準,其核心區中歐藍色產業園也將于歐盟等國的知名企業院校展開深度合作,在未來的5~10年提供充足的藍色產業空間。
帆船運動是集體育運動、文化交流、船舶制造和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海洋運動和產業發展項目。2020年11月,世界帆船對抗巡回賽組委會宣布2021-2025世界帆船對抗巡回賽總決賽將落戶深圳寶安。這項賽事,與美洲杯、沃爾沃并稱為世界帆聯三大特別賽事,與深圳東部的“中國杯”帆船賽形成了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中國杯帆船賽組委會副秘書長鐘勇介紹,13年來,每年都會有世界五大洲近230艘各國帆船隊伍、超過2500名選手來參加中國杯,在國際交流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希望未來還有公共碼頭、游艇展覽、國內制造企業總部落戶深圳,以賽事為引領,帶動產業發展。我們期待深圳未來也出現港口桅桿林立的場面。
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愛海護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牧場、海上糧倉,中國的遠洋漁業船隊劈波斬浪,航跡不斷向大洋延伸。目前,深圳有12家遠洋漁業企業,130多條遠洋漁船,年捕撈量約兩三萬噸,占廣東省半壁江山。深圳市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金燁介紹,通過民間友好往來作,以促進島國當地經濟發展為目標,該公司目前在5個國家合作建立了9個遠洋漁業基地,并通過深圳完整的產業鏈,更好的支撐“全球資源+中國消費”的戰略,支撐深圳的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和金槍魚交易中心建設。
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造一個“藍色深圳”,將為拓展城市空間和經濟新增長點提供重要依托,意涵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