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信息董事長宋健。
愿景:成為我國信息服務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國有骨干企業。使命: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安全與信息化事業發展。戰略定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簡稱中國電子)三號系統工程主要承擔者、國內領先信息服務提供商、國家級現代信息服務平臺。這是對中國中電國際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簡稱中電信息)大視角的勾勒。
全國最大國有綜合性IT集團企業——中國電子是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發展的扛鼎者,前瞻性布局“顯示技術、網絡安全、信息服務”三大系統工程。作為中國電子旗下的核心骨干企業、信息服務板塊龍頭,中電信息基于中國電子戰略發展布局和自身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肩負國家隊使命擔當,立足信息服務產業前沿。秉持“產業為本、戰略為勢、金融為器、創新為魂”的發展理念,直面市場的機遇和挑戰。
創新中國電子,引領信息未來。恢弘目標引領下,中電信息啟動了以整合、規劃、發展為主導的新一輪企業綜合競爭力創造。展開中電信息“十三五”發展戰略,每一處設計及實踐,皆瞄準信息服務產業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以“重組整合、轉型升級”為主線,實施雙輪驅動,構建三類專業化業務管理模式,建設四大資源平臺,打造三大核心主業,無疑將為成就具國際競爭力的信息服務產業領軍企業,奠定堅實基礎。
砥礪奮進,合力致勝。面對老國企資源分散、資產架構多級狀況,中電信息以強大整合能力,100多家所屬企業沉淀的資源和優勢,與新思維、新格局進行嫁接拓展,再造生機活力。前行力量持續驅動,目前中電信息步入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攻堅區,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開局扎實,但任重道遠。
如何理解中電信息全新視野、邏輯清晰的發展戰略,這些戰略將賦予中電信息一個怎樣的未來?就各方的猜想和期待,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電信息董事長宋健,相信他的一番深度詮釋,可以給出答案。
年輕老公司的角色擔綱
記者: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中電信息,您怎樣概括?
宋健:年輕的老公司。年輕,是指中電信息2014年7月完成企業注冊,2016年6月完成所屬企業股權劃轉,無論企業形態還是理念使命都是一個全新的公司。
為何稱老公司?中電信息由中國電子所屬的中電器材、桑達集團、愛華電子、深圳中電4家核心企業整合而來。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的歷練中,中電信息的核心企業專注發展,不斷自我更新迭代。公司主營業務覆蓋外貿綜合服務、元器件產業應用創新平臺、智慧城市、會展物流、綜合開發、物業經營等。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383億、利潤總額6億,目前資產總額215億、凈資產62億、二級子企業42家(上市公司“深桑達A,000032.SZ”1家)、員工總數逾萬人。
當下,中信息全力推進集團“三號工程”發展,聚合資源,開展專業化重組,優化企業結構。
記者:為什么要進行整合,中國電子賦予中電信息怎樣的使命和定位?
宋健:為適應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新趨勢,整合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同時,整合也是中國電子戰略布局和中電信息自身轉型升級的需要。
戰略規劃旨在謀長遠、定全局。中國電子立足打造“網信產業國家隊、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一流創新型企業”的戰略使命,賦予中電信息植根“信息服務”領域,做“國內領先的信息服務提供商、國家級現代信息服務平臺”的戰略定位。從戰略層面,作為宏觀戰略目標的承擔者,中電信息一定要將中國電子“信息服務”的大旗扛起來,這是政治使命。從應用層面,信息服務是惠民惠政的社會價值服務,在服務用戶同時,企業可以從市場獲取經濟利益及發展空間,是多贏生態。
新使命、新責任、新目標疊加一身,這就要求中電信息不斷錘煉一流的集成能力,鑄就卓越國際集團,為產業發展、人民福祉做出貢獻。
記者:從歷史角度看,中電信息旗下資源分散、資產架構多級,要形成資源聚合力和管理向心力,整合是否具挑戰性?
宋健:是的,整合充滿挑戰,考驗智慧和戰略定力。中電信息的業態和法人主體較多。業務和資產分散在100多個法人主體身上。這就決定了中電信息的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
宏觀使命和職責是前行的指引和動力。如何統一思想認識,如何通過整合出效益,如何聚集資源向戰略靠攏,如何在磨合期保持穩定,這些都需要戰略思考和全局把握。
為盡快實現總部實體化運營,我們從企業結構、組織結構、資產結構、人員結構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2014至2015年聚焦平臺整合。2016年穩妥推進管理整合,年中完成中電器材、愛華電子和深中電股權劃轉,理順了所屬企業股權管理關系,實現了中電信息實體化運營;明確了對22家企業實施日常管理,壓縮了管理層級,實現了垂直管理;年底,總部“三定”落地,機構精簡與集約管理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