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下海走新路
張漢清來自粵東一個小縣城——陸河,這里被稱為“中國裝飾之鄉”。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的日新月異和商機無限讓當時身為陸河縣建筑公司技術員的張漢清按捺不住闖蕩的沖動,1989年,張漢清放棄了別人眼中的“鐵飯碗”,跳出體制,來到深圳,毅然投身裝飾行業,參與到深圳的建設大潮當中。
1994年,張漢清和幾個同伴在華強北租了一間不足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創辦了維業公司,當時員工不足10人,這就是維業股份的起點。
維業初創時,建筑裝飾行業圖一時之利的企業非常多,當同行們忙于接訂單排工期時,張漢清卻憋足了勁要沖刺一級資質。張漢清認為,企業要取得長遠的發展,不能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當時國內建筑裝飾行業的民企很少,擁有一級資質的企業也很少,基本都是國企,民企日后要進入一些大型項目,一級資質是必須要過的門檻。基于這種意識,公司從創立初期就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招聘技術人才、納稅、為員工辦理社保、公積金等等,每一步都走在同行業的前面。1997~1998年,維業在兩年內連獲“雙甲”資質,為進一步壯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國家工程鑄豐碑
讓維業股份真正打響品牌,享譽國內的,是人民大會堂系列工程。從2001年至今,維業股份持續為人民大會堂提供裝飾服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人民大會堂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新聞發布廳以及多個地方廳,被業內領導和專家稱贊為“政務場所最高的裝修水平”,為深圳乃至全國的裝飾行業樹立了標桿。
談起這一經典工程,張漢清顯得十分自豪,他說:“人民大會堂是一項國家級的工程,能為國家殿堂提供裝飾服務,對任何一間企業來說,都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
榮譽背后是艱辛的付出,打造這一國家級的經典工程,張漢清坦言,這是機遇,是挑戰,更是收獲。“‘好中選優,優中選精,精中選特。大效果要好,小效果要細。一點流墜都不允許’,這是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對我們的工作要求。”張漢清說,“在人民大會堂做裝飾,除了正常的精裝修以外,我們還要對中國古建筑瀝粉彩繪、雕刻等傳統工藝復活創新。通過這個項目的歷練,我們工程團隊養成了‘反復推敲,精益求精’的習慣,這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工匠精神。”
作為特殊的政務場所,在人民大會堂施工,維業股份承擔了更多的重任。“我們通過選拔政治素質過關、技術過硬、管理經驗豐富的施工管理人員,組建陣容最強的裝修團隊進駐人民大會堂,做到施工管理到位,現場秩序井然,作業科學合理。”維業股份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心、嚴謹的綜合性管理、精湛的復合型技術為國家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滿意的答卷。常委廳項目竣工后,張漢清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高度贊揚,“這個工程交給民營企業是沒有錯的!”簡單的話語落地有聲,奠定了維業股份在政務裝飾領域的卓越成就。
通過人民大會堂系列工程的打造,維業股份將自身的品質及服務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以此為切入點,不斷拓展其他裝飾領域,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和美學特點的品牌工程,穩步提升了其國內一流裝飾企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