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時逢鄧小平第一次南方視察不久,他毅然選擇深圳這片熱土;1987年,已經是深圳市屬大型國企老總,1999年轉而“下海”創業;2004年,年逾不惑,卻毅然踏入一片此前完全未知的領域。
這是一段關于情懷的筑夢故事,更是一段“十年磨一劍”的勵志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深圳市和順堂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宋鋼。作為一個中醫藥的“門外漢”,他做出了最好的中藥飲片,立志開中醫藥館的百年老店。
“人生能得幾回搏”
1984年5月,作為暨南大學第一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宋鋼沒有像大部分同學那樣留在廣州,而是選擇了深圳。4個月前,鄧小平剛剛視察過這片土地。深圳和他的夢想一樣期待開拓。
他進入了國企深圳市進出口集團,從基層報關員做起。此后,調入中國第一個能做邊貿業務并可直接收取外匯的公司——深圳市沙頭角進出口貿易公司,牽頭成立進出口部,開拓國際貿易,于當年就做到了全公司出口業務第一。1987年,宋鋼已成為深圳市屬大型國企的老總。這一切,都是他聰穎、勤奮、踏實的注解。
1999年,他主動放棄市屬大型國企老總的“金飯碗”,選擇“下海”,開始了艱苦創業。在尋找商機的過程中,他碰到了深圳津村藥業,不料這卻改變了他整個人生方向。津村提出,希望改變此前中藥飲片全部出口的做法,嘗試打開中國市場,詢問此前有過合作經歷的宋鋼,是否有意獲得其國內銷售代理權。深圳津村是日本津村在中國投資的首家子公司,負責日本公司漢方藥生產的原料供應。其股東日本株式會社津村公司為全球最大的漢方藥制造商,其產品占據了日本75%以上的市場份額。
宋鋼為此進行市場調研,卻被刺痛了。中醫藥當時正陷入一輪輪的信任危機,中藥飲片質量安全問題飽受詬病:用硫磺熏蒸為草藥防腐、以色素染色提升成色以次充好、霉變藥材曬干當好藥賣……反觀津村,卻是將中國出產的上等中藥材盡收囊中,然后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利用現代化的存儲、加工技術,做出了暢銷全球的“日本漢方藥”。
對于醫學技術一竅不通的宋鋼在那一刻“燃”了起來:“中藥是中國的,有朝一日中國人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中藥!中國的老百姓要吃到好藥、真藥、良心藥。”隨后,他與津村簽下了5年獨家代理權。2005年3月,和順堂正式成立,以代理津村的中藥飲片為基礎,開啟了以“精品中藥飲片”為特色的中藥現代化探路之旅。
宋鋼的這個決定,在許多人,包括他的家人看來,都是荒唐的,但是宋鋼義無反顧。他說,人生能得幾回搏,社會、時代需要“血性”,人的一生需要夢想。
“不言放棄不忘初心”
夢想的種子已經根植,培育其開花結果的過程卻更像是種磨礪。
當時,精品中藥飲片的概念不為人知,和順堂剛剛開業并無名氣,而津村提供的藥材,價格是市場的十幾倍。店里人流量極低,宋鋼不得不拋棄做老總的架子,包里總裝著幾味精品中藥,逢人就推介,跟每個人講這藥是如何的地道、經過怎樣的精挑細選、品質把控、如何顯效……恨不得見人就往店里拉,更恨自己賣的是藥材沒法試吃試用。盡管如此,第一年,和順堂總共也只賣出了2噸藥,接下來是連續幾年虧損。
宋鋼不愿放棄,他相信精品中藥一定能被市場接受。果然,憑借顧客口口相傳,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可日本津村此時也察覺到了他的“野心”,簽約僅一年多,就提出愿高額賠償以解除代理權。宋鋼據理力爭,讓協議延續。但此后的合作中,和順堂在飲片品種、數量、價格等方面都受到壓制。這反倒讓宋鋼堅定了要建自己的精品中藥生產基地的決心,以保障藥品質量和貨源供應。
建廠并不容易。1億元的建廠資金中,有3000萬元要源于自有資金,合作伙伴卻決定撤資了。宋鋼咬咬牙,“砸鍋賣鐵把廠建了起來”。
從建廠到投產,宋鋼再次面臨“背水一戰”,但也再次顯示了他的執著和膽魄。2009年,和順堂與津村代理權即將到期,而其自建生產基地一年多后才能投產。為“過渡”,宋鋼拍板,在和順堂代理權終止前的最后一次采購時,一次性向津村下了2000萬元的訂單!要知道,從2005年到2009年,即使和順堂的年銷售額年年遞增,累計也只有600萬元。
2009年,通過艱難談判,和順堂與深圳津村簽署了“技術使用許可和技術指導備忘錄”,交接了“飲片生產工藝、原料和成品質量標準與檢驗規程”等核心技術資料。2011年,和順堂位于坪山區的精品中藥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這里配備了國際一流水準的工程實驗室、研發中心和近萬平方米的恒溫、恒濕倉儲設施,是國內技術最先進、裝備最精良的中藥飲片生產基地。以津村為師,和順堂的藥材從采購、運輸、生產、存儲都建立了自己的質量控制標準和管理體系。和順堂自身產供銷一條龍架構宣告形成。
那一刻,宋鋼松了口氣,覺得自己“活過來”了——中國人也能自己生產世界最好的中藥飲片了。目前,和順堂在內地和香港累計年銷售額已達到2億至3億元,其銷售的中藥飲片中,有超過30%是外來處方。回顧過去12年,宋鋼感嘆,很高興自己在困難的時候堅守下來,不言放棄、不忘初心。
2017年3月24日,和順堂精品中藥生產基地二期工程舉行奠基儀式。
“讓老師有了危機感”
中醫藥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過去12年中,宋鋼一直努力讓這個傳統行業煥發出現代化的新生機。
“前廳看病、后堂抓藥”是中醫傳統看病模式。但由于市場不規范,中醫坐堂曾一度被禁,直到2007年7月,深圳才成為國家首批“開禁”的試點城市。而和順堂成為了全國首家中醫坐堂的試點機構。
沒有多少中醫藥基因,如何經營發展中醫藥館?彼時,成熟的經驗告訴宋鋼,國內中醫藥館大都是在繁華商業區,重金聘請大量名醫,以醫引客,迅速積累品牌效應,其優勢在于,醫館成名快,很快就能客如云來。但宋鋼認為,這種模式前期投資大、名醫資源有限,難以復制。而且,面對市場上良莠不齊的中藥材,和順堂的精品中藥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他要獨辟蹊徑。
經過深思熟慮,他將和順堂定位于扎根社區,采用中小門店形式,每店配備6~10名經驗豐富的醫師提供服務,在“癥對”“方準”基礎上,依托“藥靈”,積累口碑,逐漸形成穩定客源。同時,又憑借最好的中藥飲片,解決近年中醫“良藥不存,良醫乏功”的問題,實現“以藥引醫”,讓眾多名老中醫慕名加入。
在宋鋼的表述里,和順堂逐漸摸索出了“名廠出名藥、名藥配名醫、名醫駐名館、名館促名廠”的中醫藥館連鎖經營模式,醫藥并重,實現了中醫藥館也可以迅速復制、擴張,讓更多的中國人享受中醫診療服務。這是和順堂對傳統中醫藥行業最大的貢獻之一。
和順堂逐漸在深圳鋪開,但津村對于宋鋼的“刺激”并沒有隨著時間而流逝。讓他一直難以忘懷的是,具有數千載歷史的中藥被冠以“日本漢方藥”的名頭,行銷全球,而中國人自己做得最好的中藥,為什么不能走出去?帶著這個念頭,2011年,和順堂進入香港小試牛刀;2014年7月,宋鋼一舉在香港開出4家分店。為適應香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他又在香港創新采用了“中央藥房+地鐵沿線診點+APP預約”的經營模式,發展現代化中醫藥服務系統。目前,和順堂在香港已經有了36家中醫藥館。
宋鋼說,現在讓他自豪的是,無論是上等的中藥產地貨源、一流的中藥飲片制造技藝,還是創新的營銷,和順堂都讓曾經的老師——津村有了“危機感”。未來,宋鋼希望自己可以帶領和順堂走得更遠,讓和順堂成為百年老店,揚帆出海,向全世界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讓世界重新發現中國傳統醫藥的價值魅力。
和順堂國醫藥館。
人物小傳
宋鋼,畢業于暨南大學企業管理專業。曾在深圳進出口集團、深圳市沙頭角進出口貿易公司等深圳大型國企任職。1999年,主動放棄市屬大型國企老總“金飯碗”,“下海”艱苦創業。2005年3月正式創立了“和順堂”。他秉持“還中醫藥本色、還中醫藥尊嚴”的初衷,逐步將“和順堂”打造成以精品中藥飲片和中醫診療服務為核心,采用“名藥、名醫、名館、名廠” 3+1經營模式的綜合性連鎖國醫藥館服務企業,成為深圳中醫藥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現任深圳市老中醫協會會長、深圳市和順堂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獲評為“深圳百名行業領軍人物”。
企業家心語
●依靠我們精品中藥的品質,有信心、有能力、有理由做出最有影響力的中醫藥服務百年老店。
●深圳是創業者的福地,她愿意包容你不完美的地方,給你不斷完善的機會。
靠品質走出一片新天地
記者訪談
采訪前記者查詢了若干資料,對于宋鋼這樣一位上世紀80年代末就成了副處級、下海經商又順風順水的采訪對象,有好奇也有敬仰。
深圳商報記者:年逾不惑,突然轉入此前一竅不通的中醫藥行業,最終贏得了市場,您覺得自己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宋鋼:我一直說和順堂的成功沒有秘訣。要說有,就是認真,即現在說的工匠精神,是對品質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可以不謙虛地說,和順堂的中藥飲片質量是最好的,為了達到這個最好,我們做了很多。
比如,每一種藥材都要來自原產地,要根據它的生長習性,確定最佳的采收周期和時間。每種藥材的適宜采收期,會一次性買18個月的用藥,然后統一運回深圳的生產基地進行加工,恒溫恒濕存儲。你問我這樣做成本是不是很高,那肯定是。但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很簡單,農民不可能有條件、有技術做存儲,所以好的藥材最后要么霉變、生蟲,要么就是被添加防腐劑、硫磺。為了保持藥材質量穩定,只能用這種笨辦法。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有人說我們跟傻子一樣,不計成本地追求質量。我倒是想說,如果真的能像傻瓜一樣拼命地去干,是真的能夠做成一件事情的。這些年,和順堂完全是靠品質闖出了市場,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覺得這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深圳商報記者:可否介紹下公司目前的發展形勢?
宋鋼:目前和順堂已在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惠州、中山、茂名、香港等城市開設了超過100家連鎖國醫藥館,今年估計還能再增加10家左右。在深圳市中醫院、東莞市中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等開設了30多家精品中藥房。去年和順堂為社會公眾提供中醫診療服務超過100萬人次。和順堂“十年磨一劍”,做出了中國最好的、最地道的精品中藥,慢慢改變了人們對中醫藥的偏見,實現了還中醫藥本色、還中醫藥尊嚴的初衷。
和順堂能發展到今天,能夠為中國中醫藥振興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與深圳這片創業熱土密不可分。深圳是一個鼓勵創新的城市,也是個能夠包容的城市,讓企業有不斷完善的機會。
深圳商報記者:能談一下和順堂未來的發展規劃嗎?
宋鋼:和順堂2015年制定了“一核兩翼”發展戰略。“一核”指廣東省,“兩翼”一個是省外市場、一個是海外市場。現在和順堂在珠三角和香港地區取得成功,在繼續深耕這個市場的同時,和順堂要把成功模式復制到廣東省外其他城市,爭取每個省會城市都能有一兩家。另外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順堂還要帶著精品中藥“走出去”,走進東南亞,覆蓋華人聚居國家,讓全世界了解、認同、接受傳統中醫藥。
近兩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發展中醫藥的鼓勵扶持政策,包括去年2月出臺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以及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這對于行業都是利好,對精品中藥的需求會更多。和順堂未來也會發展線上業務,充分發揮精品中藥質量核心競爭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的中醫、患者能使用精品中藥,以及享受和順堂出品的中醫藥產品。為滿足進一步發展需要,和順堂中藥生產基地二期已經于今年3月奠基,計劃2019年投入使用。
記者手記
義無反顧的“騎士”
采訪那天,在他的大辦公室里,宋鋼談笑風生,兩個小時里侃侃而談,思路清晰,充分展示了成功商人的睿智。創業的種種艱辛大多被他用平靜的講述方式沖淡,剩下的多是被他對深圳這座城市的熱愛所感染,以及對品質的執著追求而鼓舞。
終究沒有忍住好奇,問他:因著情懷闖入此前一竅不通的中醫藥行業,可給自己留了什么退路?和順堂要是沒有成功,打算怎么辦?宋鋼頓了幾秒,一如既往地平靜答道,如果真的這樣想,早就沒有今天的和順堂了。
對成功的定義是什么?他反問,然后自答:如果是指盈利賺錢的話,自己這些年能夠接觸到不少機會,其中和順堂顯然不是最能掙大錢的,也不是能夠掙快錢的。公司前面五六年都是在虧損,近幾年也只能稱是省著賺錢。即使業績逐年增長,自己也并沒有從中獲得過一分錢分紅。流行于企業家之間的高爾夫,還從來沒有打過一桿,麻將打牌唱歌等娛樂消遣也都與自己無緣。
宋鋼說,和順堂的發展經歷了從負到零、從零到一的階段,現在是“一”已經開始有收獲了,相信未來還會有“一百”的發展空間。但是回過頭來看,這些年對于自己最難的,其實是抵御外界誘惑:“身邊有無數人出于好心都在勸我放棄,甚至直接把掙錢的機會送到我面前。”但自己12年來還是只專心做了和順堂這一件事。這里面有情懷,但更重要的是堅守的信念,義無反顧向前沖。
那一刻,宋鋼眼光炯炯,擲地有聲。而記者突然理解了為什么有人稱他為“中醫藥界堂吉訶德”。堅守讓他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和順堂精品中藥生產基地員工對藥材進行精挑細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