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當AI遇見生物健康大數據,我們可以期待一個精準醫療的時代。”3月21日,在“‘深企V力量’中國商事主體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講席教授潘毅分析了生物健康領域的未來發展,并分享了他目前正在進行的兒童自閉癥早篩“三部曲”研究。
潘毅表示,在生物醫學領域,目前已產生了海量的臨床、遺傳和行為學數據,具有數據規模大、價值巨大、結構多樣和增長快速的特點?!氨热绻芾砩钲趪一驇靸鹊凝嫶髷祿?,需要千萬級的樣本存儲能力,691萬億次/秒的計算能力和數十種分析工具。”潘毅舉例說,合理利用大數據,就能為生物醫學打開全新局面。
醫療大數據應用廣泛,目前最主要的是用于推動疾病診斷和生物制藥的發展。
“比如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團隊與深圳市三院合作,在新冠疫情期間,利用人工智能篩選藥物,成功找到有效的藥物分子。”潘毅表示。
潘毅團隊目前的主要研究之一是多模態數據融合?!熬拖褚槐P菜,要通過色香味美來判斷是否可口。我們的研究就是利用多種信息,綜合判斷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迸艘惴窒淼?。
團隊瞄準了兒童自閉癥早期篩查領域。數據顯示,一名自閉癥患者總共會給一個家庭帶來150萬元人民幣的花費,在美國是250萬美元,而這種疾病在4歲以前很難診斷。
“我們目前開發了自閉癥早篩三部曲。首先是行為學,家長通過視頻或錄音,判斷兒童行為是否有異常,這一步在家就可完成;第二步是分子遺傳學,通過血液采集,分析患者是否攜帶自閉癥基因;第三步是磁共振影像,拍片后通過人工智能來分析癥狀,這一步由醫療機構完成。”潘毅介紹道。
這一逐級篩查的方案還可用于癲癇疾病的預測。疾病預測是精準醫療的一種。潘毅表示,未來通過大數據,還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將用藥精準控制到毫克。
演講中,潘毅分享了一個獨特觀點:人工智能本身其實很“笨”,其智慧可稱之為“數據驅動”。
比如谷歌讓人工智能區分貓和狗的實驗,提供了幾百萬張圖片讓其不斷學習?!拔磥砦覀儓F隊想嘗試一種注入先驗知識的方法,在提供大量圖片之余,同時給AI一些方向,比如告訴它們狗的特征有耳朵和鼻子大,貓則是耳朵和鼻子比較小,能讓人工智能學得更快?!迸艘阏f,“當然這一方法還有待驗證?!?/p>
潘毅強調,要發揮數據優勢,僅靠人工智能還不夠,必須充分利用云計算、區塊鏈、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笆聦嵣?,以這些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是智慧城市的堅實底座,能讓人們生活更美好。”潘毅表示。
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