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市財政科技投入、基礎研究投入較“十二五”末期實現翻番,2020年基礎研究投入近45億元。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近年來,深圳不斷吸納科技人才,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圖為在深舉辦的大學生機器人大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全球嚴峻的防疫形勢下,中國團結奮進、頂風破浪、穩步率先走向“雙勝利”。這一年,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搶抓“雙區”建設和綜合授權改革試點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創新工作任務。
2020年1-11月,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5454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增加值8909億元,同比增長3%。預計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93%,保持全國領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望突破1.8萬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居全國城市第2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城市首位;深圳國家高新區排名穩居全國第2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過去一年,深圳發布《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以立法形式為構建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出臺《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與科技部聯合印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發揮科技創新優勢,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疫情暴發初期,深圳市科技主管部門第一時間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率先實施“懸賞制”項目,統一調配3000多臺套科研儀器保障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病原學研究、快速檢測產品、診療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支撐。依托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開發上線“深i您”“深i企”等平臺,助力深圳快速實現安全有序復工復產。
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其中包括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一年來,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方案成功獲批,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加速推進,綜合粒子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順利開工,鵬城云腦II等大科學裝置建成運行。市財政科技投入、基礎研究投入較“十二五”末期實現翻番,2020年基礎研究投入近45億元,占市財政科技投入比例達39%。鵬城實驗室成為國家在深圳布局的首個國家重大科研機構,深圳灣實驗室、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被納入國家重大科研機構建設體系,獲批建設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全市創新載體達到2693家,其中國家級129家。
落實新發展理念,高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旗幟。深圳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力度,制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等推廣應用目錄,加大政府采購創新產品力度。開發上線“產業資金一站通”服務平臺,打通各部門產業扶持項目和資金。成功獲批國家級高性能醫療器械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全球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
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年3月,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首次將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一個月后,《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明確支持光明科學城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在科技創新全鏈條的各個階段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若干意見》提出,到2035年,光明科學城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2020年8月,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市發展改革委批復,總投資超過16億元。這兩大設施作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光明科學城核心啟動區重點建設項目,在十大設施中最早獲得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報告及概算批復,率先完成全部立項程序,進入建設實施階段。
按照規劃,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過去一年,深圳謀劃布局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立國際化、專業化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承擔標志性、稀缺性綜合粒子設施建設,啟動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等區域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引進符合我市發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創新資源。
鵬城實驗室:面向重大需求引領創新
“鵬城云網”進入試運行階段、“鵬城云腦II”AI算力集群完成系統研發和裝機運行,入選AIperf500性能評比榜首;“鵬城生態”開發者云性能獲SPEC Cloud測試排名榜首;網絡技術仿真驗證項目建成國內首個五大角色席位齊全的平臺……2020年,鵬城實驗室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一手抓疫情防控和科技抗疫,一手抓科技創新和機制體制創新,全力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重點科研項目,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2020年,鵬城實驗室籌備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穩步推進湛江海洋科技研究與產業化基地規劃建設,匯聚科研力量與產業資源啟動了龍崗產學研新平臺建設。
此外,鵬城實驗室以廣泛聚集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為抓手,積極探索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目前聚集形成31位院士深度參與、交叉融合的科研學術布局,22個院士工作室開展前沿領域學術研究,主要圍繞虛擬現實、多媒體信息處理、計算金融、類腦網絡、智能制造、海洋信息、分布式智能計算等領域展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開展自由探索研究,以期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該實驗室創新實踐了“人才雙聘”制度、推出了優秀青年學者(PI)引進制度、構建創新型博士后培養模式,千余名科研人員中高端人才達182人,74%以上人員符合深圳市人才認定標準。目前,該實驗室還以多種合作方式攜手13家共建單位、66家戰略合作單位、300余家項目合作單位,并與境外20余個科研機構和科技組織建立合作關系。
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
2020年初,為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增產,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要求,深圳結合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實際,深圳建立起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由市領導擔任“鏈長”,做好“鏈式服務”,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及現代化水平。
2020年7月,市工信局牽頭起草了《深圳市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打造制造強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重點產業“鏈長制”,在產業鏈服務方面,深圳系統梳理集成電路、5G、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顯示(8K)、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鏈,找準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實施“一鏈一圖、一鏈一制、一鏈一策”。加強鏈式服務,對產業鏈鏈主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提高產業資金資助比例,鼓勵金融機構優先支持,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投資。
在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中,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實現企業穩生產、穩經營,深圳市提出實施全產業鏈發展戰略,探索建立由市領導牽頭的“鏈長制”,分級分類做好“鏈式服務”,抓好補鏈、穩鏈、強鏈工作,努力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
2020年1-11月,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9%,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8%。(記者聞坤實習生李秀青陳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