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觀創新產業走廊項目預計釋放土地空間69萬平方米,為高質量產業項目打下“地基”。
銀星智能為客戶提供整機和核心元器件、算法技術、售后技術支持等一體化的服務。
未來將建設以紅木藝術為起點,多元藝術共同創作發展的藝術創作產業集群。
走進深圳市軸心自控技術有限公司位于觀瀾街道的硅谷動力工業園區內的實驗室,工程師袁工坐在點膠智能機器設備前,專注地測試機器自動補膠功能,為點膠檢測系統進行功能優化。作為中國流體自動化領域制造商,多年來堅持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發,不僅讓公司成為多家全球制造行業巨頭的戰略合作伙伴,同時也參與制定行業國際標準。
這樣的創新故事,每天都在觀瀾上演。龍華區是深圳的產業大區,而觀瀾的規上企業及新興產業企業數在龍華區處于領先。截至2020年5月,觀瀾街道規上工業企業433家,占全區28.4%,占比為龍華區之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18家;上市企業5家、擬上市企業7家、新三板上市企業9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01家,其中十億元以上企業5家。
透視數據的背后,是觀瀾產業轉型發展的強勁動能。目前,隨著各類優惠政策不斷落地,重量級企業和研發平臺相繼入駐,戰略新興產業加速布局,傳統產業不斷迭代升級,觀瀾正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引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站在“十四五”規劃新的歷史起點,一個以科技和人文為抓手,構建科技、人文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觀瀾加速形成。
“大塊頭”與“小巨人”
龍頭企業展現實力與活力
就在12月7日,全球醫療器械領軍企業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將旗下從事動物醫療設備的深圳邁瑞動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選址在觀瀾銀星科技園內。按照邁瑞的戰略規劃,這一全新業務將打造成為動物醫療設備行業和領域的中國品牌,預計3年銷售額達25億。
這已經不是邁瑞第一次選擇落戶在觀瀾。就在此前,由邁瑞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校共同組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也已落戶觀瀾。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在其身后,是一個貫穿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相比于邁瑞、寶能汽車等大型企業航母,深圳市軸心自控技術有限公司則是細分領域名副其實的“小巨人”。深圳市軸心自控技術有限公司銷售及技術支持總監王永龍介紹說,軸心自控專注在點膠領域已經超10年,目前點膠技術已領先一些國際知名的點膠廠商,尤其在手機產業鏈條上,主流手機品牌都應用到軸心的產品,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供應鏈。“真正產生競爭力的,是基礎研發。正是由于不斷創新,讓我們加快步伐向前跑。”2017年入駐觀瀾至今,公司位于硅谷動力工業區從最初的僅有1棟廠房擴展至2棟,用于機器生產和研發。即便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依然保持著30%-40%的增長。
一大一小,一個高端、一個精尖,展示了觀瀾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實力和活力。
從制造到“智造”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走向國際
近日,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輪融資,這也預示著,銀星智能在團隊建設、產品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等方面邁上新臺階。
“初期的傳統商業模式難免遇到增長瓶頸,因多以定制項目為主,資源利用率不高。”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運營官楊繪宇說道,為打破這一局面,銀星智能2017年宣布轉型,在業內首創“OPM”(原始產品研發制造商)的概念,打破傳統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常規模式,通過整合上游資源,為客戶提供整機和核心元器件、算法技術、售后技術支持等一體化的服務,整體延伸并拓寬了產業鏈。
截至目前,銀星智能擁有技術專利共計600多項,是中國擁有掃地機器人相關專利數量及覆蓋面較多的公司之一。2020年中國海關出口數據顯示:出口的高端掃地機器人里每4臺中就有1臺來自銀星智能。目前,銀星智能每年營收增長率將超過80%。
銀星智能僅僅是觀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觀瀾作為全國著名的紅木產業聚集地及全國最大的紅木原材料集聚地,近年來,通過文化創新融合大放異彩。目前,紅木企業擁有各種專利2000多項,獲國家級獎項100多項。如今,觀瀾紅木早已蜚聲國內外。
從原始設計制造商到OPM模式,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展現了觀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韌性與張力。目前,依托龍華區打造制造業創新中心主陣地的優勢,觀瀾正全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和“智能+”跨界融合,夯實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之路,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優化空間載體
促進產業共生共贏
產業升級迭代離不開企業和人才,而良好的平臺載體是讓企業和人才等創新資源迅速聚集的關鍵因素。
今年,深圳首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花落”觀瀾銀星科技園,成為媒體報道熱點。細看起來,此次落戶銀星并不意外,在此之前,銀星科技園就已經受到廣東省小分子新藥創新中心、羅茲曼大灣區生物醫藥轉化基地等優質單位及平臺青睞。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優質的平臺加入到觀瀾的科技園區呢?銀星集團常務副總裁張聰杰說:“我們通過全面搭建服務管理體系,使處于不同階段企業的創業需求都能得到相應的滿足,為企業提供從孵化到中試到產業化的創業環境和條件。”張聰杰介紹,對于專業程度高的企業,基礎的一些設備和服務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對此,銀星在層高和硬件上,實現5.4米高的標準層高、專業集中廢水廢氣處理站、雙回路電力供應,集中蒸汽供應等專業配置,通過專業、系統、超前的規劃設計理念,針對生命健康企業對基礎設施及建筑的不同要求,進行一體化設計,建設產業生態鏈專業化空間載體。
類似銀星這種成熟的聚集型專注型產業園區在觀瀾并不在少數。沿著梅觀快速路觀瀾路段一路北行,經過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的銀星科技園、大富工業區、同富裕工業園、硅谷動力等8大產業園。走下快速路,則會發現更多以產業為集群的各類園區遍布在梅觀快速路與觀瀾湖之間,據悉,總共有148個大小不一的產業園在此扎根。
在觀瀾,不僅產業在轉型升級,作為重要孵化平臺的產業園區,其創新升級更是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產業園區的配套升級,在觀瀾形成‘筑巢引鳳’的效應。”觀瀾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據介紹,在觀瀾街道的產業園區,不少園區已從最初的“管理園區企業”到“服務園區企業”轉變。園區內的企業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同時帶動一些稚嫩的創業項目從這樣成熟的孵化生產鏈上孕育而出,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圈。以銀星智能為例子,其在銀星科技園占地就有三萬多平方米,完全滿足生產制造的需求,而且園區內引入的高校科技研究院,可以直接為科技創新提供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