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現場邀請嘉賓舉行“峰”在哪里——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
在昨天開幕的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上,多位院士、學者和企業家聚首,縱論后疫情時代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與產業前瞻,探討深圳生物技術發展的“創新”與“合作”,為深圳打造成為全球生物技術創新高地及生物產業發展策源地建言獻策,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知識盛宴。
生物技術發展安全意識應放首位
一場新冠疫情,讓生物安全走進了大眾視野。在全球生物安全面臨挑戰下,深圳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深圳是一座創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作為的城市,在疫情期間,面對復雜嚴峻的防控形勢,深圳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學嚴謹的態度為全國作出了表率,深圳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不但是對國內,也對國外作出了貢獻。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表示,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變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引發了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法律上的風險和倫理上的危機。“所以法律和技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對既有的法律制度提出挑戰,阻礙了技術的發展,需要法律進行相應的變革來推動促進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又需要法律加以規范、保障和引導。”
申衛星認為,法律本身并不能夠產生技術,也不能夠治病,但是它可以確保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包括醫療和衛生技術創新在內的事業能夠行穩致遠。更重要的是生物技術跟其他技術并不一樣,它有可能會引發生物武器的侵襲、生物多樣化的破壞以及外來物種的侵襲等等,“因此既要重視技術的發展,更要把安全的意識放在首位。未來的生物技術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深圳是大有可為的。”
申衛星表示,深圳應加大能力建設,主要體現在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鼓勵和扶持自主研發創新,以及科技企業發展等多途徑對生物安全工作給予相應的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從而促進和加強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設。
緊抓灣區機遇鼓勵企業加快轉型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給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創造了同臺合作、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的局面,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姚新生表示,事實證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的不同階段,中醫藥學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作為經驗醫學,特別是傳統中藥復方制劑作為上市藥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還有漫長的路程要走。”姚新生表示,傳統中藥復方制劑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官、產、學、研”相互結合,保證產品質量,轉變觀念,清醒認識今后無論藥品是什么形式,要想上市銷售,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按照國際共識,通過科學研究達到有效、安全、新穎、穩定和可控五大基本條件。
此外,開展中藥產品防治疾病的作用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的科學、有效的研究,政府要采取政策和資金引導,鼓勵企業盡快轉型,逐步成為創新研究的主體。“深圳要緊抓機遇,積極開展粵港澳多區域合作及國際合作,實行積極的開放政策。不久的將來,我也計劃在灣區建設一個國際中藥學合作研究中心,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
利用創新“基因”將科學轉化成產業
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面臨怎樣的發展前景?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作為創新之都、科技之城,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一定會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
“在中國的醫藥歷史中,全球的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是在深圳誕生的,中國的第一個原創藥也在深圳誕生,深圳未來要做什么呢?”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表示,醫藥產業是實體經濟,因此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就是產業發展空間問題。此外,醫藥行業所需的人才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但目前深圳的人才涉及的領域還比較局限。
“深圳制藥行業發展較為落后,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圳信立泰藥業董事長、總經理葉宇翔認為,中國現代制藥產業走過的周期還較短,前10年中國制藥企業首要的任務不是創新,更多的是把產品質量做好,而隨著產業發展,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是醫藥產業永恒的話題,深圳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很優秀的企業,但是整個產業的生態鏈還存在不少缺陷。”
“我們提到創新首先想到的是科學驅動,雖然科學驅動是重要的,但在當下,數據驅動更值得思考。”復星醫藥全球研發總裁回愛民表示,在藥物研發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機會去創新,深圳具有天然的優勢,“怎么利用改革開放的土壤,有創業精神的科學家、企業家,利用‘創新’的這個基因,一方面重視原始的科學研發,另一方面加強轉化,把科學轉化成產業,轉化成產品”。
■深圳特區報記者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