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學城(效果圖)
位于光明科學城的腦模擬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大樓。(效果圖)
今年6月,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將整合全球優勢力量開展前沿大科學攻關。
深圳經濟特區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要擔當“先行示范”的新使命,就必須創新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要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以主陣地的作為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要素配置為重點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一年多來,光明區強力推進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設,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民生事業全面提效,正是深圳經濟創新力持續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高最鮮活的寫照。
光明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畫卷已徐徐展開
8月24日,位于光明區光僑路以東、公常路以北,連片崛起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迎來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和航空航天學院1112名學生。25日,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材料學院共1234名學生入駐。師生入駐給深圳校區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標志著深圳校區建設發展進入新起點。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是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和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之后的第三個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工程于2018年6月12日開工建設,距離今天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如今,從運動場外極目遠眺,七棟落成的嶄新的學生宿舍樓并排而立,在藍天白云紅花映襯下分外靚麗。深圳校區建設完成后,將建有20余個院系,可容納2萬名學生在校區內學習和生活。
毗鄰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在以連綿青山為背景的新陂頭河右岸,新湖街道圳園路一側,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天安云谷項目現場,塔吊林立、鉤機揮舞,天泵、起重機等正在有序作業,建筑工人們在鋼筋架子之間往來穿梭,一派繁忙。熱氣蒸騰的施工現場,昭示著全面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恢弘畫卷已徐徐展開。
光明云谷項目占地面積2.2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約680萬平方米,是光明科學城科教融合集群與光明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與科學城一并規劃,同步建設,全力打造科學城綜合配套區,項目涵蓋科技研發、健康醫療、綠色生態等核心產業及配套功能,集產業研發、辦公、商業、居住、教育、醫療及綜合服務配套于一體。
云谷一期項目總經理王衛星介紹,項目建設周期預計為8到10年,建成后預計片區將引入超過6000家科技及服務類企業入駐,稅收超過120億元,服務超過15萬科技人才。
遠不止于此,驅車沿著公常路,從羌下僑村一路向南,視野中茂盛的叢林綠地、高矮錯別的工業區和住宅區都將成為歷史,中山大學配套項目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附屬幼兒園,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以及涵蓋會議廳及學術報告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國際會議中心,科學城智慧公園都將在這里依次崛起,相映成趣,國際味十足。
著眼于世界,著眼于未來,光明科學城要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建成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展望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性成果,成為新一輪國際科技產業革命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光明科學城核心區今年的建設項目已有60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
深圳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
一年多來,深圳不斷優化經濟結構,“高質量發展高地”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深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出新路。
目前,深圳已構建起“四個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即全市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
深圳先后出臺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在政府引導和“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新興產業表現強勁的增長勢頭。2019年,深圳新型顯示器件、智能制造裝備、人工智能等3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7%。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從2017年的9183.55億元到2019年的10155.51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5086.15億元,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1596.59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1145.07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1084.61億元,海洋經濟產業增加值489.09億元,新材料產業增加值416.19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337.81億元。
深圳已成為全國首個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深圳貝特瑞,參與制定電池材料等17個國家標準,也是我國牽頭制定鋰電池材料國際標準的企業;光啟領銜制定全球首份超材料國家標準,奠定我國在超材料技術研究和標準轉化上的國際領先地位,打破歐美對前沿科技的技術和標準壟斷。同時,深圳在新能源汽車、消費級無人機、移動電話、5G等領域,依靠領先的產品技術標準“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
深圳持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正從以技術創新見長向注重基礎研究轉型。近年來,在市級科研資金結構中,基礎研究資金大約占科技研發資金比重的30%-40%。深圳專門設立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加大基礎研究力度,確保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除持續加大科研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外,深圳建立社會資源參與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機制,建立聯合基金、眾籌等多元化投入機制。同時,深圳很多企業重視基礎研究,建立自己的數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聚集全球英才。
創新不僅是企業的力量,更是社會的力量。2019年末全市各級創新載體2258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16個,部級創新載體604個,市級創新載體1537個。全年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6.15萬件和16.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8.29萬件和2.61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5萬件。
目前,深圳正主動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高端企業、高端人才,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壯大新動能、提升新勢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強大核心引擎,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晶報記者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