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和全世界塑造了一個全面趕超、全面現代化的城市樣本。”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在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賦予深圳新的戰略定位和重大歷史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希望深圳形成以創新為主體的新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一、為中國之治貢獻深圳實踐和深圳智慧
劉元春充分肯定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深圳的改革開放和城市競爭力形成良性互動,形成可供復制推廣的深圳樣本、深圳經驗。
他談到,深圳樣本的重要體現,一方面以開放促進改革,走出了改革紅利釋放的核心路徑;同時以改革促進開放,探索出了有效開放的重要方法,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借鑒。另一方面,在深圳,“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形成良性互動,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深圳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方向,為企業提供寬松的發展空間,打造優良的產業生態格局和法治化營商環境。
“創新是深圳的靈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劉元春表示,40年來,深圳構建了一系列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生態等,推動更多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全面提高超大型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奮力打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城市范例,為中國之治貢獻深圳實踐和深圳智慧。
二、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
“《意見》賦予深圳新的戰略定位和重大歷史使命,并勾畫了深圳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劉元春表示,深圳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他說,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決策。《意見》的頒布,是中央大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綱領性文件,對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重大任務等作出了全面規劃,為新時代深圳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于如何理解深圳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這一新的歷史使命,劉元春認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起源地,深圳經濟特區始終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較好地發揮了“試驗田”和“窗口”的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素材和鮮活經驗,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對標的不再是某一具體領域,而是要全方位、全過程先行示范,不僅要在經濟發展領域起先行示范作用,還要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上作出表率。不僅需要對標國際國內最高最好最優,還要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今年是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當前,深圳應該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以優異成績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他強調,深圳要以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總牽引,更加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發揮改革先鋒、開放先行、創新先發的優勢,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落實“五個率先”戰略定位和任務舉措,全面激發新動能、培育新優勢、注入新活力,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奮力跑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加速度”,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三、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成為逆全球化的加速器,對全球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對此,劉元春表示,技術創新是突破目前逆全球化和世界經濟長期停滯的關鍵著力點。作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在加快建設先行示范區進程中,深圳要加大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力度,爭做引領世界下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排頭兵。
他認為,深圳在以大市場孕育大創新方面已打下了良好基礎,下一步仍要以大市場構建大創新,進一步夯實創新體系,補足“短板”,建立一整套新型科研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人才支撐力度,以創新培育發展動能,瞄準科技革命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趨勢,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成為全國一面旗幟,騰訊、華為、華大基因、光啟等就是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的優秀代表;深圳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領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深圳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他表示,中央支持深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等領域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創新科技管理機制,并提供市場準入、監管、金融等方面更具彈性的支持,將有力促進人員、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將更進一步提升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劉元春建議,深圳要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科研院所及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等,吸引世界一流大學入駐,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強化原始創新能力。要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夯實產業安全基礎。
“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還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此,他還建議,要緊緊抓住“雙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抓住金融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期,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同時構建服務于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大金融對產業的支持力度。
四、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作用
當前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中國要進行戰略性的再定位再調整,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劉元春認為,深圳在融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引領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輻射影響全國其他地區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應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作用。
“逆全球化對全球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我們應以更高水平開放對沖單邊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他說,“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開放要有新的戰略布局,要構建新的治理模式、新的產業定位等,特別是要構建自身有彈性的、安全的新的產業鏈體系和價值鏈體系。作為先行示范區,在全國戰略布局下,深圳應成為國內大循環保住中國基本盤的最核心的一個增長點,同時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的新樞紐帶。”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珠三角經濟帶的核心城市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內部循環的主體。同時深圳還是全國創新的排頭兵,深圳的穩定發展對整個國內大循環的穩定非常重要。”他認為,大灣區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落地點、疊加區,大灣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應根據未來世界產業鏈變化和中國戰略的提升作出前瞻性布局。國家在全國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戰略布局上已考慮了未來的變化。大灣區要在更高起點、更開闊視野、更寬的廣度上,加大對疫情沖擊、逆全球化變化、全球治理體系變化的深入研究。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深圳在這方面應率先示范。
“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將進行一系列重構,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可能發生飄移,產業結構會進一步發展,產業鏈在關鍵技術上要有備胎制度、備胎戰略,市場將進一步多元化等。”劉元春表示,深圳應積極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抓住機遇,有所作為,做出突出貢獻。應圍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統籌推進擴大內需與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通堵點連接斷點,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打通深圳與全球經濟、港澳經濟及內地經濟的互促循環。
■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莊宇輝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