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自拍亚洲欧美老师丝袜_日韩黄色在线_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0-06-17來源:深圳特區報編輯:經營中心-實習01

國際科技研討會、競技機器人、當下流行的黑科技口罩……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創新之都。




從深圳建市之初整個城市僅有兩名工程師到如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06.3件,從“三來一補”到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旗幟,40年來,幾乎從零起步的深圳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創新之都。深圳GDP去年達2.69萬億元,人均產出和地均產出,均居全國各大城市前列。

創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歷史節點下這座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福布斯中國發布的“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榜單上,深圳位列榜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深圳時強調,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事實上,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科技支撐。

創新“矩陣”領跑行業

前不久,市場調研機構報告顯示,2020年4月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華為歷史上首次超越三星,成功登頂全球第一位置。憑借自研高性能芯片、制程工藝和5G網絡先進技術,華為站穩國際高端手機第一陣營,深受海內外消費者歡迎。在產業和企業端,華為在全球5G標準制定、技術和商用籌備等方面都走在全球最前列。

成立于1987年的華為,是一個注冊資金僅2萬元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不懈沖鋒,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和5G領域的領軍者。2019年華為實現營收8588億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連續多年進入世界百強的民營科技企業。

難以想象的是,1996年初,深圳只有6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市產值過億的高新技術企業僅20家。

如今,深圳科技創新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萬余家,僅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

海思的“麒麟”應用處理器芯片性能與高通“驍龍”相當,處于國際并跑地位;匯頂科技指紋識別芯片在全球處于領跑地位,自主研發的活體指紋識別芯片為移動支付提供安全保障;微芯生物歷時10多年自主研發的一類新藥西達本胺,作為一種抗腫瘤口服藥物填補了我國T細胞淋巴瘤治療藥物的空白;邁瑞醫療以高質量、高可靠性的醫療器械攻下嚴苛的歐美市場,提升中國制造美譽度。

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與生命健康、新材料、石墨烯等領域部分核心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強基礎補短板,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4月,深圳首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落地深圳,讓深圳醫療器械界特別振奮。

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集聚頂級創新資源。創新中心主任鄭海榮表示,該中心將打造創新、創業、產業融合的全球開放創新平臺,推動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搶占全球醫療器械技術與產業發展制高點。

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需要基礎設施、創新載體等“硬件”支撐。反過來,創新載體也是考量創新實力的重要標準。

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礎幾乎為零,沒有一家“大院大所”。深圳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創新機制,培育發展了多家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如深圳清華大學研究研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兼顧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事業的有利條件的“四不像”新型創新載體的模式。

近年來,深圳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創新載體數量呈現裂變式增長,國家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國家基因庫、鵬城實驗室等陸續建成,諾獎實驗室已授牌11家,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由2010年的419家增加到現在的2642家,其中國家級117家,省級957家。

今年初,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首次將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意味著深圳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爭取國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專家表示,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是深圳科技創新升級的核心引擎。

目前,深圳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總量突破2642家。深圳創新發展動能更加強勁,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常年保持在全國的30%以上、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前瞻布局,擦亮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

從“三來一補”到高新技術產業;從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到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一直在謀劃宏觀發展、前瞻布局。

“在科技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眼光功不可沒。”深圳市社會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1993年,深圳主動放棄加工貿易紅利,停止登記“三來一補”企業。1995年,深圳明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戰略思想,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這一戰略決策比國內其他城市早了10年。

回顧當初,深圳制定一系列戰略方針,奠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遠見卓識讓人贊嘆不已。《深圳市科技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明確重點發展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七大高新技術產業。“十二五”期間,舉全市之力建設創新型城市。

為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攀升,深圳制訂實施《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信息經濟、生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等為重點,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大力培育骨干企業,不斷優化產業生態體系,引領產業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事實證明,深圳踩準世界科技革命發展的重要節點,可以說是抓得早、抓得準、抓得實。”深圳市國新南方知識產權研究院秘書長宋兵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猛增長,使得深圳向創新更強、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的產業形態邁進,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統計數據顯示,深圳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7%。其中,數字經濟、海洋經濟、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目前,深圳已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

深圳科技創新“簡史”

1983年深圳經濟特區創辦的第一所大學——深圳大學成立并舉行首屆開學典禮。

1984年深圳成立人才引進辦公室,專注海外人才引進工作。

1985年深圳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同創辦深圳科技工業園,是我國大陸第一個科技園區。

1987年深圳出臺《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允許科技人員用專利等知識產權入股。同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1990年世界首創高科技成果“聚珍整合系統”在深圳開發完成。

1991年國家重點項目深圳賽格日立彩管項目,生產出第一只21英寸高性能平面直角彩色顯像管。

1992年深圳首屆科技成果拍賣大會舉行,成交7項成果,金額達95萬余元。

1995年深圳發布《關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走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1996年在科技工業園的基礎上,深圳在深圳灣畔一塊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8年馬化騰、張志東等五位創始人在深圳成立騰訊公司。

1999年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開幕,國務院總理親自主持開幕式。

2002年設立“深圳市長獎”作為全市科技進步最高獎。

200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三校深圳研究生院正式入駐大學城。

2006年深圳通過《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是我國第一個在體制改革中制定的促進創新法規。

2007年深圳和香港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啟動“深港創新圈”建設。

2009年發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決定共建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深圳組建國家基因庫,這是中國首次建立國家級基因庫。

十八大以來的深圳新作為

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2019年,市政府印發《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推出“科改22條”創新舉措,推行項目推薦“懸賞制”、評審專家“邀請制”,項目評審“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干制”,讓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規律。

疫情發生后,深圳首推“懸賞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關,不僅最大程度發揮防控抗疫科研經費效能,也充分體現“誰能干就讓誰干”的創新活力。

此外,深圳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出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加快科技領域“秒批”“不見面審批”改革,最大限度為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和人員等創新主體等“松綁”“加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出臺,深圳聚焦在大科學裝置、高水平創新平臺、強化基礎研究方面發力,大力提升核心創新能力,為創新發展提供穩定持續的動力源泉。

加快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今年3月,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并確定深圳正式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苦練內功,深圳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花落深圳,是

這座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級“臺階”。

今年4月,深圳出臺《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全面部署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需開展的重大任務,在科技創新圈鏈條的各個階段提出政策措施,在高品質城區建設的各個方面提出建設計劃,努力實現科技創新與城區建設的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按照規劃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打造創新人才“強磁場”

近年來,深圳圍繞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相繼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相關法規和政策措施,推進創新人才政策系統性優化重構,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十三五”期間,深圳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在前沿科技創新領域吸引若干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和創新創業團隊來深發展;在主導產業、應用創新和社會服務等領域,吸引和培育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為促進深圳經濟社會全面創新發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創新動力。

近年來,深圳全方位打造“國際人才高地”,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截至2020年6月,深圳已累計認定國內高層次人才1萬余人,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超過14萬人。

十八大以來深圳科技創新大事記

2013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先進技術學院在深圳揭牌成立。

2014年深圳組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是黨的十八大后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15年首屆深圳國際創客周舉行。

2016年中國內地首個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命名的研究機構——格拉布斯研究院,在深圳揭牌成立。

2017年由深圳參與建設的“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獲國家批準,這標志著深圳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2018年深圳鵬城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正式入駐萬科云城,同時啟動了首批五個科研項目建設。實驗室建設目標為,至2030年,實驗室爭取邁入國家實驗室行列。

2019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出臺,提出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施工圖”。

2020年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本版撰文:深圳特區報記者聞坤

本版攝影:深圳特區報記者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