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控機械臂。
生理信號芯片。
外骨骼裝備。
2017年5月,一個名為“項目來了”的專欄在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上線。這是一個挖掘深圳前沿科技項目的欄目,記者深入深圳先進院、南方科技大學、前海夢工場等院所以及眾多孵化器,關注項目從0到1的階段。目前已報道過的132個項目可歸納為健康與醫療類、機器人與智能技術類、新能源與新材料類和大數據與智慧城市類。其中,由“項目來了”直接促成的產業對接達數十次,不少已實現了從1到100的發展。
三年來,“項目來了”保持每周更新1~2次的頻率,致力于打造深圳科創畫卷的一角。從關注度高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到于細微之處著手的涼而不冷空調;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人體“腸道菌群之戰”,到看似遙遠卻不可或缺的遠洋貨輪除銹機器人……其中更不乏讓人腦洞大開的研究,比如可以吃的保鮮膜,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搭建生物,從含羞草、變色龍等自然界中獲取靈感制造的生物材料等。
三年來,不少項目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早在2019年高交會,就有兩個來自深圳先進院的項目,分別實現了“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轉變。由小到大的是人臉識別小盒。三年前,它是一個名片大小的盒子,連接上攝像頭就能實時檢測人臉。去年高交會上,它已經成為了動態智能人臉門鎖,和大門的結合實現了技術落地應用。由大到小的是“腦控”假肢,雖然外觀和兩年前一樣,但是它已經“脫胎換骨”,用上了國產芯片,核心技術“由大到小”,實現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此外,還有研究虹膜識別的團隊,目前已研制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虹膜識別系統,并實現了識別時間由慢到快:由過去的需要注視鏡頭三四秒,到一米以內0.2秒左右便可完成識別。該系統得到新疆喀什政府支持,在5000余人的村中經過了一年試驗,目前已運用于“平安南疆”建設。
“項目來了”一直以每期一個新知識點為目標,希望重點展示項目背后的科學原理。科普的同時,更不乏投資人看到項目背后的價值。深圳先進院產業對接相關負責人表示,與讀創客戶端合作的近百期“項目來了”,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好反響,與業內人士及投資者產生了數十次合作對接。
此后,“項目來了”從讀創客戶端走向深圳商報科普版,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其中,“黑夜終結者”深知未來公司打造的算法能將夜間圖像亮度提升200倍,可廣泛應用于安防等。去年12月7日,該報道在深圳商報A08版刊登。12月17日,深知未來創始人張齊寧告訴記者:“有投資人拿著報紙過來找我們,雙方談得挺好。”
深圳商報記者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