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深圳正式啟動“金融方舟”,加強政府、銀行、企業多方合作,引導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這是深圳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三個循環”的重要舉措,對深圳復工復產,恢復和提升產能具有精準“滴灌”和托底護航的示范作用。
深圳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城市,也是全球產業鏈保暢通、保循環的重要樞紐城市。此次開啟“金融方舟”是對實體經濟的有力馳援,將對維護深圳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起到解堵點、增效能的“潤滑”功能。
實體經濟作為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期停擺,也不能長期低位運行,必須盡快回歸到常態化的良性循環。實體經濟的高質量運行離不開金融體系的保障服務,在目前錯綜復雜的產業環境下,金融服務需要在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等指標上全方位支撐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深圳實體經濟只有在整體循環中才能實現高質量、高效能創新。要抓住“循環”這一關鍵點,通過金融循環帶動產業循環,通過產業循環帶動市場循環,通過市場循環帶動經濟社會回歸優質高效軌道。
此次啟動“金融方舟”得益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聯合發力。在嚴峻復雜經濟形勢下,深圳政府“有形之手”積極作為,主動擔當,通過逆周期宏觀政策托底穩市,力挺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起到激活一池春水的作用。通過政府產業大數據,提升融資對接的透明性和有效性。政府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凝聚各方資源要素,起到了穩盤增信的作用。圍繞銀企對接,政府營造良好環境,引導市場“無形之手”發揮更大作用。企業作為微觀主體,保持自主決策,自主適配。中小企業和金融資源按照市場機制對接、市場規則有效組合,有利于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新動能、新產能。
金融對穩實體穩預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此次啟動“金融方舟”帶來的融資流量,對實體經濟具有精準施策,倍增放大的關鍵作用。深圳要用足宏觀政策資源,打通輸血供氧的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金融方舟”推動銀企對接,調動多方金融機構,金融活水總量合理充裕,簽約產業企業側重基本民生和創新擴能。針對企業融資難和流動性問題,在展期續貸、減費降息、風險保障、擔保增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豐富了金融“工具箱”,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了更多深圳方案、深圳智慧。
本報評論員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