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的歷史機遇,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與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踴躍思考、謀劃,積極建言獻策如何支撐深圳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對標全球標桿城市制定產業發展計劃
依托科技創新高標準建設國家智慧城市標桿市,市政協委員陳寧、邱宣建議,打造AI產業樣板示范效應,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提高超大型城市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依托人工智能芯片持續創新,助推深圳人工智能規模化落地的同時推動我國自主安全可控建設;探索“國資+民企”模式創新,加快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融合,助力粵港澳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強前沿技術應用安全準則研究,探索先行先試法規出臺,為深圳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設全球標桿城市,離不開國土空間的有力保障。市政協委員高錦民提出,以超前規劃城市空間配合先行示范區建設。放開城市更新容積率限制,保證產業空間高質量發展;加快住房用地供應,實現產業用房與生活配套平衡、產城融合;盡快規劃建設城市地下快速干道,實現交通路網立體布局等。鄧桂洪等18位市政協委員提出,大力推進深圳舊工業區綜合整治,推動先行示范區產業空間提質增效。他們聯名建議,對“改工類”的復合式綜合整治降低政策門檻,放寬申報條件,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流程;對輔助性公用和配套服務設施等一般綜合整治,放寬類型、允許加建的方式及比例限制等。
朱舜華等14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對標全球標桿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他們建議,制定促進時尚與科技融合的行動計劃,并每年持續修訂和完善,推動深圳科技創新與全球時尚產業的深度合作。
精準回應百姓關切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每年“兩會”,養老、醫療、教育、生態、交通等民生熱點痛點問題都承載著全市人民的殷切期待。如何“打造民生幸福標桿”今年持續受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注。
市人大代表廖遠飛介紹,作為市政府重點辦理的市六屆人大常委會重點建議之一,深圳在全面推進“1336”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及出臺系列惠民政策時,將更加注重以精準對接為靶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回應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2020年,深圳將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11項主要任務、34項具體任務按時落地,基本形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高水平“都市養老”服務體系,力推社區居家養老,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對路面提升改造等事關民生的工程,市政協委員歐陽繪宇建議引入社會監督模式,加強對城市道路及配套基礎設施的統籌管理和部門間聯合協作,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盡量減少反復施工;同時建設單位要在項目施工前做好交通疏解工作,加強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管理。
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善育”,市政協委員王翔建議盡快推進和落實深圳的學前教育條例列入2020年立法計劃,促進高素質學前教育專業隊伍建設,創新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水平的學前教育服務模式。
拓展合作空間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來自港澳地區的代表委員也高度關注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如何跑出“加速度”,從金融、科技、教育、交通、社會組織等方面的合作積極建言。
市政協委員方舟認為,應把握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歷史機遇,把河套地區產業為導向的合作模式盡快拓展到各區域,打造更多的“跨境合作走廊”;將香港青年發展作為工作重點,搭建香港青年到深圳實習和就業的平臺。
市政協委員陳國雄建議,應協同港澳建設先行示范區,開展深港澳三地金融產品跨境對接和創新,促進三地資本跨境流通;聯合深港澳高校力量,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先試,規則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生活環境;充分利用立法權,突破法系,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城市示范。
■深圳特區報記者秦綺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