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高交會上,參觀者在體驗AI警用智能頭盔。深圳商報記者王海榮攝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核心引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2019年的深圳,在創新發展上迎來新使命。
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為核心任務,“科改”是2019年深圳科技創新的關鍵詞,在科技體制、基礎研究、科技金融、對外合作均迎來新變化。
“科改22條”助力主陣地建設
今年1月舉行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提出,深圳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提出將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8月1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圍繞科學中心主陣地的定位,深圳率先啟動一系列“科改”動作。7月4日,《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正式印發。這份被稱為深圳“科改22條”的方案,通過新設、整合、拓展、優化科技計劃項目,形成“一類科研資金、五大專項、二十四個類別”科技計劃體系。
重點區域全面啟動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的過程中,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要區域,在2019年全面啟動。
10月30日舉行的光明區投資推介會顯示,光明科學城正集中建設世界級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而在深圳河畔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亦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11月22日,位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深港開放創新中心、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以及周邊14個衛星園區和配套項目同時開工建設。
諾獎實驗室增至十一家
截至2019年11月底,深圳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累計達到2260家,其中國家級118家,省部級605家。深圳還圍繞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前沿領域,設立13家基礎研究機構,同時引進建設11家由諾獎獲得者領銜的實驗室/研究院。
11月29日在深圳舉行的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透露,廣東已啟動建設10家省實驗室。其中,由深圳舉辦或者參與的共有4家,包括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
高新區擴區瞄準世界一流
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從中跑出了一大批重視基礎研究的科企龍頭。
在全球5G商用市場上,華為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不斷為世界各國提供服務,其所在的坂雪崗,正崛起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自主可控的世界級5G產業基地。
今年順利擴區的深圳高新區總規劃面積達159.48平方公里,形成“一區兩核多園”的發展布局。
放眼全球對接創新資源
今年11月,深圳灣實驗室與世界知名生物醫藥研究機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像深圳灣實驗室這樣放眼全球,深化國際合作的案例,在深圳不勝枚舉。
12月初,《深圳市深港澳科技合作項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結束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環節。這預示著深圳正積極謀劃加大支持深圳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與香港、澳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的力度,一出科技創新產學研融合的大戲將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演。
深圳商報記者王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