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服務大廳為社區居民辦事提供便利,基本行政事務實現了“一窗通辦”。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12月的深圳灣畔,冬日的陽光溫暖柔和,與它毗鄰的人才公園已經坐落在此兩年有余。不遠處的高新區聚集著深圳大量的高新技術人才與高端金融人才,與人才語錄石上所刻的“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幾個大字遙相呼應。
深愛人才,圳等您來。一年來,深圳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積極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機制、政策、服務等領域改革創新、先行示范,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圈。
強化黨管人才的制度建設
強化制度建設是堅持“黨管人才”的關鍵。
近年來,深圳出臺實施《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81條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新時代黨管人才的實施意見、鵬城英才計劃等,搭建起“頂層法規文件、綜合政策措施、配套實施辦法、具體操作規程”四個層次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鞏固政策優勢,在人才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同時,深圳把黨管人才、發揮政府作用與堅持市場對人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結合起來,做到政府不缺席、不包攬,市場“挑大梁”“說了算”。具體而言,就是大力推進放權松綁,授權用人主體“自主評價”,在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自主評定高層次人才試點;支持行業組織“業內評價”,將78個評委會119個專業的職稱評審工作全部下放給38家行業組織;引入市場標準進行“市場評價”,將人才薪酬待遇、獲得的風險投資等作為人才評價重要依據。
為了激發各引才主體的積極性,深圳還設立人才伯樂獎和院士培養獎,對成功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的企事業單位、人才中介組織等,給予獎勵。在剛剛過去的11月,2019年“深圳人才日”聘任頒獎儀式上,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技術大學、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榮獲2019年度“人才伯樂獎”。
“筑巢”引港澳青年北上創業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為吸引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夢想,深圳注重柔性引才用才,“筑巢”引港澳青年北上創業。
對此,深圳先行先試深耕“改革試驗田”:在前海試行境外高端人才15%個稅優惠政策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探索研究境內人才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港澳青年來深創業,設立前海青年夢工場,引進孵化平臺12個,孵化港澳創業團隊199個。
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展廳內,一個集合了無人機+通信+全息投影技術,通過無人機在天空中編隊,加上各種全息投影的人物、物品以及舞美設計等,可以將“舞臺搬到夜空”的產品引起了記者的好奇。該產品的負責人姚剛是一名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博士,兩年前,他在香港聽到“夢工場”正在支持雙創,在了解了前海的相關政策后,決定來這里創業。“我們來這創業可以拎包入住,辦公地點和員工宿舍首年都是免費的,這里還有許多孵化平臺和投資機構,對于青年創業團隊來說太便捷了!”
高層次人才引進結出累累碩果
為更好地服務高層次人才,目前,深圳已建成全市統一的人才綜合服務平臺,組建人才服務專員隊伍,為杰出人才提供“一對一”貼心服務;向高層次人才發放“鵬城優才卡”,人才憑卡可直接辦理23項便利服務;投入1000億元設立人才安居集團,專責籌集建設人才住房。
朱英杰作為國家級領軍人才,被引進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從事腦認知與腦疾病的研究。在深圳將近兩年的時間里,朱英杰感受到了“一路綠燈”的保姆式服務,從車輛牌照到子女入學再到醫療保障,朱英杰沒有操任何心。“唯一一次到人社局的辦事大廳,是要辦國家級領軍人才的證書,所有材料相關部門都給我準備好了,我只需要去簽個字。”
這些鮮活的人才故事有力地展示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累累碩果。去年12月以來,深圳留學回國人員從7萬名增加到13萬名,形成新一輪人才加速集聚的高峰期。(記者 方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