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人工智能芯片,就可讓手機、手表甚至攝像頭都能和“阿爾法狗”一樣“聰明”。
這是9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拍攝的一臺手機。
去年“阿爾法狗”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需要耗電數萬瓦、依賴體積巨大的云服務器。一年多后,一個小小的人工智能芯片,就可讓手機、手表甚至攝像頭都能和“阿爾法狗”一樣“聰明”。
隨著中國企業率先推出市場化的人工智能(AI)手機芯片,這樣的手機之“芯”正掀起全球熱潮。
智能手機需要更強芯片
2017年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華為推出麒麟970人工智能手機芯片,內置神經元網絡單元(NPU),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讓手機的運行更加高效。
芯片又叫集成電路,按照功能可分為很多種,有的負責電源電壓輸出控制,有的負責音頻視頻處理,還有的負責復雜運算處理。目前市場上的手機芯片有指紋識別芯片、圖像識別芯片、基帶芯片、射頻芯片等近百種。
現有芯片種類繁多,為何還要人工智能芯片?
隨著手機智能應用越來越多,傳統芯片要么性能不夠,要么效率不足,難以支撐人工智能所需的大規模神經網絡運轉。
例如,“谷歌大腦”用了上萬個通用處理器“跑”了數天來學習如何識別貓臉;“阿爾法狗”和李世石下棋時使用了上千個中央處理器(CPU)和數百個圖形處理器(GPU),平均每局電費近3000美元。對于絕大多數智能需求來說,基于通用處理器的傳統計算機成本高、功耗高、體積大、速度慢,難以接受。
與傳統的4核芯片相比,在處理同樣的人工智能應用任務時,麒麟970擁有大約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