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深圳因為臺風“天鴿”掛起了紅色預警信號,一群不同年齡段的企業家如約相聚,上演了一場特殊的創新年代秀,探討企業家如何不負時代,如何勇擔責任主動作為,用創新成就自己。
在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與深圳商報、讀創APP聯合舉辦的“企業家精神與深圳”座談會上,出席的企業家既有60后的創業老兵,有70后的海歸,也有80后的深二代,更有90后的孔雀團隊帶頭人。他們認為,自己趕上了創新的好時代,選準了創業的好地方。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
王理宗
企業家精神是整個社會的投射
“企業家精神是整個社會的投射。”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氣質,和中國崛起、科技浪潮、經濟全球化息息相關。
在他看來,創新是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初期與當下的創新有著顯著的不同。過去的創新是存在的發現,是邏輯性的創新,而現在的創新是顛覆性、引領性的創新,是一種“無中生有”。
他在發言中直言,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家精神,更多的是來源于“內動力”,但是現在的企業家精神既有“內動力”,又有“外動力”。“企業家現在進行的創新,不僅僅是為了發展而創新,也是為時代而創新、為民族而創新。在這個創新的過程中,企業家們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高峰體驗。”他認為,以創新為標志的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的升華。
離開了創新的土壤,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都將成為“無源之水”。在他看來,深圳的文化宗旨就是既要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也要吸收西方的科技理念,這是創新精神的動力和源泉。
“沒有改革開放,那么深圳就沒有企業家精神。”他在發言中特別提到,營造創新的土壤,政府要敢于發聲,要創造條件讓大家進行創新。
絢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海暉:
林海暉
深圳滿足了創業的三種資源需要
“我出生在一個海歸世家,算是第五代。但是家族的前四代,從事的都是教育,只有到了我這里,才開始了創業。”70后林海暉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小留學生,1988年出國讀高中時只有15歲。至于家族里的第一代海歸,則是大名鼎鼎的林語堂先生。
“為什么到了我這里才開始創業?”身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的林海暉如此自問自答:創業需要市場、財務、人才資源,那個時代的中國提供不了這些資源。
為什么選擇深圳?在他看來,這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選擇。現在創業,看重三種資源:一是市場資源,二是財務資源,三是人才資源。就這三種資源來說,深圳是最合適的地方。他坦言:“我們做新材料,有著研發、中試、生產三部曲,高科技是需要用錢堆出來的。深圳,恰好擁有全國最強的資本支撐。”
談到市場資源,他表示深圳是產業鏈的集大成者,每個配套環節都在周邊聚集。至于人才資源,他表示:“研發需要能查閱國外文獻、會書寫專利文件的人才,這些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北、上、廣、深。我們需要的工程師要懂設計,了解生產安全、排放法規,這些經驗豐富的人才都集中在沿海,而強大專業的營銷團隊同樣需要到擁有悠久營商歷史的地方找。”林海暉說,深圳擁有以上的所有創業資源。
關于海歸創業者,林海暉分成了三撥。第一撥“海歸”是1992年前后回國創業的,創業模式一般都是先做教授后創業,他們回國后在高校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拉周圍朋友一起投資,成立自己的企業。“他們這批企業家的特點是,錢賺到了,但沒有科技高度。”
第二撥創業者在2000年前后回國,他們大多在國外企業積累了四五年工作經驗,創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因為他們知道什么是高端研發,同時也有部分管理經驗。
第三撥創業者是2014年前后回國創業的,林海暉自認自己是其中一員。他說,這批創業者已經在海外工作十多年,一般都做到了高層主管,不僅懂技術和管理,關鍵還懂得技術的市場價值。林海暉所在的絢圖新材料,創始人團隊均在多家知名化學和先進材料跨國企業擔任過中高層技術管理職務, 擁有豐富的產品研發、知識產權管理、生產管理和產業化經驗。林海暉認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技術產業化經驗,而這也恰恰是中國企業最缺乏的,“企業成功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最關鍵要抓住技術痛點,向下研發并占領市場,企業要有市場敏銳度。”
孔雀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驁天:
宋驁天
我們趕上了創業的好時代
90后宋驁天是目前深圳市最年輕的“孔雀計劃”團隊帶頭人,所在的深圳孔雀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綠色建筑材料研發的技術供應商。
“我是2014年開始創業的,那年25歲。就我個人來看,創業的外因大于內因。我認為自己趕上了大時代,趕上了好時光。就自己而言,自身的努力只占據49%的比例。”年輕的宋驁天屬于“深二代”,剖析自己的創業史,他用家族的故事進行了比較。
宋驁天說,第一代創業是爺爺,從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創業,當時為了生計,50多歲的老人家開了一家水泥廠,啟動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但只經營了幾年。第二代創業者是姑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身為上市公司中高層的姑父在35歲時為了更好的個人發展而開始創業。
在他看來,第一代創業為溫飽,第二代創業為致富,第三代創業為創造。宋驁天說,以自己為代表的第三代,有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也不需要為生計所迫而創業。他表示:“新一代創業人創業目的是為了創造新事物,實現自身價值。”
除了要創造新事物,宋驁天說,環境外因的驅動力也促使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創業大軍中來。“這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浪潮空前,我們趕上了好的創業時代,深圳也是好的創業城市,深圳政府對初創企業資助力度大,而且大量的人才也流入深圳。”
東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外銷售總監丘天:
丘天
質疑和自信的碰撞讓創新走得更好
1989年出生的丘天是一個6歲就來到深圳的“深二代”,在美國求學后又回到深圳開始創業。
“每次創新都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丘天的感受從市場談起。以前的中國市場是賣什么都賺錢,那時候大家沒有創新動力,但是現在的市場消費已經從以前的基本需求轉變成為對品質的追求、對感觀的追求。談到品質如何更優,談到感觀如何更炫,他認為大家現在首先選擇購買的還是國外品牌。
國產品牌如何追趕上國外品牌,并在國內高端消費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丘天認為,這要靠企業創新。在他看來,作為國內最具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城市,深圳擁有最完整的電子行業產業鏈。眾多的企業孵化加速器也是其創業優勢之一,“目前,京東和阿里巴巴在深圳都有企業孵化器,有助于促進企業間的交流和碰撞。”
談起深圳的活力所在,丘天強調是社會開放,看重年輕人的好奇心。在他看來,深圳是國內最年輕的城市,擁有眾多年輕人,活力源源不斷,而且年輕的特質也讓深圳充滿了質疑精神。他說:“創業的人過于自信,在質疑和自信的碰撞中,會讓創新之路走得更好。”
和君集團合伙人何國清:
何國清
創新應當“自上而下”
“我是做投資的,專注于上市公司的咨詢顧問與投融資,服務企業已有多家在主板上市成功,另有多家正在申報。”70后和君集團合伙人何國清,選擇從投資方面來談創新精神。
何國清認為,創新本身應是“自上而下”的。在他看來,深圳的創新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方面從社會層面來說,政府起到一個牽引性的作用。“作為領導者,政府的立意本身就站得很高,未來的產業格局和社會形態的變化速度遠超以前。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創業者和產業布局之間,最需要的是有人協同,在這其中,政府可做創新的引導投資。”
另一方面要從組織層面來講,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起到巨大作用。“這種由社會精英組成的組織,將成為未來的社會管理形態,社會精英組成的組織去促進社會創新和管理行業協同。”
第三是企業層面,沒有一個企業是能夠保證一帆風順、不遇上難題的,在企業遭遇危機的時候,政府若能為企業“善后”,協會來“搭橋”,管理方由投資基金來做,企業的境況便能夠好很多,企業創新也將更有動力。
深圳如果能夠從以上三個層面進行創新,何國清認為這將成為加速科技創新的“實招”。
容德文化總經理武文斌:
武文斌
做企業應該重視文化
“我是一個‘教練’,在近20年間輔導了很多企業上市。”60后武文斌的“學員”名單上有一串上市公司的名字,比如惠成化工、捷順科技等公司在深交所上市,雙發石油、蘭亭科技等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河南雪鳥在德交所上市,生命力在悉尼交易所上市,星天空在納斯達克上市,三諾在韓國上市。目前,武文斌參與發行多只演藝及影視基金,在文化產業投資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不論是‘一帶一路’的提出,還是‘中國夢’,我們都可以看到,‘文化’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國家和社會重視。我一直認為,做企業也應該重視‘文化’,中國的茶葉如果沒有文化,它就只是葉子;絲綢沒有文化,它就只是布;陶瓷若是沒有文化,它就只是個飯碗或茶杯。因此,我們創業團隊在前幾年決定成立容德文化,專注弘揚中國文化,為社會帶來財富。”武文斌表示。
武文斌說,他在影視金融娛樂產業有多年相關從業經驗,公司成立至今,已發行演藝類基金4只,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億元人民幣。投資包括BINGBANG、林俊杰、陳奕迅、TWINS、宋仲基、風暴電音節等知名歌手演唱會、粉絲會及音樂節,影視方面投資有獲得兩個奧斯卡獎的《血戰鋼鋸嶺》和《龍之誕生》《梅納》等。
“我們的管理團隊均有多年行業相關從業經驗,對投資標的的選擇有嚴密的流程和精準的判斷,為投資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我們要用西方的高科技技術,用中國的文化,做出真正國際化的東西。”
他認為,做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因此,文化的崛起是根本。“我們要將老祖宗留下的輝煌,創新地發揚光大,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將其武裝,這也是我們踏入文化產業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