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畔,鐘聲激越。
踏上紅毯,到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大廳敲鐘,是無數創業家的夢想。近5年來,深圳本土企業勇于創新、苦練內功,加快攀登資本舞臺的步伐。從電子科技到生物基因、從鐘表眼鏡到服裝行業的佼佼者,以及眾多不為人知的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們,依托深圳不斷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富于前瞻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和優質的專業金融中介服務,紛紛折桂資本市場,使深圳實現了“兩個第一”:一是上市公司總數量排在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二是中小板、創業板上市數量連續十余年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位。
“截至7月底,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377家,其中境內262家,境外115家;在中小板上市107家,創業板77家,這兩者加起來的數量名列國內各城市前茅,中小企業已經是深圳上市企業的主力軍。”深圳中小企業服務署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5年來,深圳上市公司的數量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與2012年底相比,深圳上市公司新增82家,其中63家公司為2016年以后上市。而在近5年新增公司中,九成以上為活力十足的中小創企業。
記者在走訪深圳本土上市公司的過程中同時發現,受益于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新興產業實現騰飛,落后產業成功向新經濟轉型,傳統優勢產業不斷煥發活力……借助資本力量快速發展的上市公司成為深圳經濟活力的縮影。
如果從上市公司的市值來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做強做大的支撐作用更為直觀:2016年深圳上市公司市值占深圳GDP的比重為2.49倍,較2015年增長12.66%。2016年至2017年6月底,深圳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融資1394.53億元,通過兼并重組等資本運作,金融的血液為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逆勢增長提供了保障。
助力創新驅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前不久,在創業板發行上市的華大基因成為次新股中的明星,以上市后連拉19個漲停板、市值接近機構投資者預估的“天花板”吸引了廣大投資者的矚目。
專注于基因測序診斷和研究服務的華大基因,是全球少數具備全產業鏈資源的多組學科學技術服務提供商和醫療服務運營商。
上市之前,中國人壽、華夏人壽、深創投、上海云鋒、同創偉業、蘇州軟銀、深港產學研等知名機構就紛紛進駐華大基因。上市之后,華大基因已經成為A股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公開承諾,其個人在五年內不會減持華大基因的股票。
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緊密關聯,對發展創新型經濟影響深遠。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一環,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在成立七年多來,不斷為經濟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創業板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占比七成。
華大基因董秘徐茜對記者表示,上市后公司擁有更大的平臺,對業務發展、品牌影響力提升等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華大基因目前采用的是全球業務布局,上市后通過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華大基因的全球知名度。同時,上市公司的機制增加華大基因與市場、投資者和公眾的溝通、互動,提升公眾對公司的了解。
“未來,華大基因希望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能夠覆蓋更多地區,杜絕天生殘疾、遺傳性基因疾病,同時基因檢測繼續能夠覆蓋更多重疾,用基因科技推動精準醫療,加強腫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她說。
華大基因的強大在于其對創新領域的大量投入。其實,以資本市場為依托,深圳非金融房地產業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持續多年保持高位,穩定在340億元左右,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3%。2016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超過5%的有56家,超過10%的有22家。其中,80%以上的都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
創新投入驅動發展,政府政策的推動同樣功不可沒。近年來,深圳把創新提高到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不斷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先后出臺多項鼓勵創新的措施,補足基礎研究的短板,又在2017年起實施“十大行動計劃”,對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升級進行布局。目前深圳共有近百家戰略新興產業類上市公司,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在行業分布方面,主要涵蓋信息技術、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等。
并購重組跨界整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市場經濟潮起潮落,每個行業都有高潮也有低谷,并購重組則有助于熨平企業利潤的巨幅波動,并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深圳本地企業夢網科技2015年通過重大資產重組進入資本市場,當年就使原來巨虧2.58億元的被并購企業實現盈利9800多萬元,次年(2016年)實現利潤近2.5億元。
這家公司運營著國內目前最大的企業云通信平臺,專注于企業移動通信能力建設,包括文字,語音,視頻及流量業務。當你存取款后收到的銀行短信,注冊摩拜單車時收到的短信驗證碼,或是快遞簽收到的短信提醒,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夢網科技在背后提供運營支撐服務。
“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公司得以快速上市,同時上市公司也實現了產業升級。”夢網榮信董事長余文勝告訴記者。夢網科技重組榮信股份實現上市后,上市公司更名為夢網榮信。在2007年上市后頭幾年中,榮信股份一直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可后來電力行業產能過剩,榮信股份由盈轉虧,經營業績一落千丈,陷入泥潭。在重組以后,夢網科技不斷剝離虧損資產,主營業務由傳統電力電子設備制造業務向移動互聯網業務成功轉型。上市公司基本面因此大幅改善,可持續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據夢網榮信18日晚公布的2017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1.55億元,業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今年上半年,夢網榮信先后轉讓以及出售了5項電力電子業務不良資產,退出落后產能,公司證券簡稱21日因此由“夢網榮信”變更為“夢網集團”。
談起上市對企業的幫助,余文勝感慨萬千。“成為上市公司增加了企業的公信力,融資能力更強,更有利于整合上下游行業資源。上半年公司收購了深圳百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來將發力移動視頻技術,構建更加立體的云通訊服務平臺,在5年內力求成為全球領先的云通信服務商。”
在培養新經濟、新動能的同時,重組和再融資同時幫助深圳企業迅速成為行業龍頭。國內快遞行業巨頭企業順豐控股通過重組上市登陸中小板,成為板塊內細分龍頭;比亞迪在2011年中小板上市,2010年底全年營業收入僅48億元。上市后,公司先后實施三次公司債和一次增發,融資額達219.73億元,為公司的經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上市后5年,比亞迪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公司在新能源車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近年來,深圳本地的一批LED的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在全國LED產業發展整體放緩狀況下,依靠并購重組,從原來單純從事LED顯示屏制造的企業向下游廣告業務延生,業績逆勢保持高速增長。
資本放大品牌優勢,傳統行業煥發活力
面對當前經濟轉型期的壓力,深圳本地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迎難而上,借助資本的力量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為深圳經濟加添一筆時尚與靚麗的色彩。
2016年,服裝行業整體發展有所放緩,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累計10218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比2015年回落2.5個百分點。面對復雜的行業形勢,深圳服裝行業上市公司歌力思通過轉型調整,創新升級,依然實現了強勁增長,公司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3.84%和153.15%。
從1996年品牌創立,歌力思已經走過21個春秋,并于2015年成功上市。歌力思董事長夏國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歌力思品牌的成長離不開深圳寬松的政策環境與良好的產業集群優勢,相應的面料輔料、配套加工等產業資源非常充足,這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上市之前,歌力思只有1個品牌,上市后借助資本收購了4個國際品牌。借助當下消費升級浪潮,公司的長遠目標是做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級時裝品牌集團。
“為尋找持續發展的新機會,歌力思完成了對電商代運營企業百秋網絡的收購,借助其互聯網運營能力拓寬現有品牌網絡銷售和品牌推廣渠道。在2016年當中,公司網絡銷售金額為7361.9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23%。”夏國新說。
“作為上市公司,可以推出相應的股權激勵措施,穩定現有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夏國新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設計研發人員達到146人,分別來自法國、英國、韓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公司人才梯隊進一步完善,人員結構和設計水平進一步優化。
事實上,大量知名品牌服裝企業的集群已讓深圳在國際時尚舞臺嶄露頭角。2016年時,深圳就擁有服裝企業3000多家,品牌1000多家,2016年實現銷售總額2000多億元,出口近百億美元,特別是深圳女裝,在中國處于引領地位,中國一線城市大商場市場占有率超過60%。
傳統優勢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深圳市支持服裝、家具、鐘表、黃金珠寶、眼鏡等優勢傳統產業升級項目達到456個。歌力思的成功也并非孤例,深圳還有不少傳統優勢上市公司,個個都具備孵化“金蛋”的能力,一組經營業績往往最具備說服力。鐘表上市公司飛亞達A今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凈利潤4532萬元,同比增長66.3%;內衣上市公司匯潔股份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億元,同比增長37.76%;珠寶企業愛迪爾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3119.93萬元,同比增長28.44%……
消費已成為經濟的主要動力,這一穩中向好趨勢為深企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今年以來,消費增長穩健,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穩居“三駕馬車”之首。“今年上半年,消費增速為10.4%,投資增速為8.6%,消費增速自去年5月起連續跑贏投資增速。二者增速水平的差異暗示,投資和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正在發生變化。”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指出。由此可見,消費驅動外加資本市場助力,深圳本地傳統優勢上市公司將持續煥發新活力。
目標瞄準海外,發力全球融資
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敢于開拓的深圳企業大膽走出去,把目標鎖定于海外資本市場。目前,深圳本地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已經達到115家,一批企業已經成為海外市場的龍頭。
與深圳一水之隔的香港成為企業上市的首選地。2016年年底,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市場吸引到1002家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51%,占港股市值的63%。而2004年6月份上市的騰訊顯然已經成長為香港市場的科技龍頭。
騰訊控股上市時的股價僅為3.7港元,伴隨著公司十余年的快速發展,騰訊控股走出一根趨勢向上的漂亮K線,上市13年期間股價漲幅高達500倍。其中,騰訊的市值在2013年的9月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2015年4月邁過2000億美元,今年5月8日突破3000億美元,如今騰訊的市值已經接近4000億美元。騰訊股價的持續上漲為海內外投資者帶來了豐富的回報,同時也折射出深圳活力十足的民營經濟。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深圳不少具備實力的上市公司選擇發行A+H股兩地上市,建立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其中包括金融行業的招商證券、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信證券,交通運輸行業的深高速、廣深鐵路、比亞迪,以及萬科、中興通訊、中集集團和東江環保。
為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一些A股上市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小板、創業板公司2016年海外收入分別達到794.98億元、162.30億元,同比增幅25.29%、22.82%。“同在業務類型和方式上,一方面從單純的產品出口向產能輸出轉化,由以制造業為主導逐漸擴展至建筑業、租賃服務業和零售業等;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實施海外并購的步伐明顯加速。”深圳證監局相關負責人指出。
協力共進,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
目前,深圳資本市場的建設已經領跑全國。記者從深圳中小企業服務署獲悉,截至7月31日,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377家,首發募集資金合計3163.83億元。其中境內上市企業262家(上交所主板19家,深交所主板59家,中小板107家,創業板77家),境外上市115家。深圳上市公司總量,以及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總量均排在國內大中城市第一位。
取得如此碩果,政府長期以來的支持引導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政府出臺的《關于扶持我市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的若干措施》,深圳中小企業服務署致力于積極組織企業培訓,為企業上市提供引導;組建專家團隊,幫助企業上市少走彎路;協調解決上市前的改制問題,完善企業合規性。可見,良好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本地企業上市培育機制,為深圳上市企業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作為監管部門,深圳證監局致力于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013年,開始倡導和推動公募基金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2014年,以發揮上市公司內審部門作用為切入點,提升上市公司自我規范能力;2015年以來,針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聯合上市公司協會在深圳上市公司中倡導建立信息披露委員會。
當前,深圳上市后備梯隊依然充足。截至7月31日,深圳登記備案的擬上市企業409家。其中7家企業已通過證監會發行審核,等待掛牌上市;45家企業已向證監會遞交股票發行申請文件;87家企業已在深圳證監局輔導備案;270家企業處于改制期或已完成改制尚未輔導。
針對深圳的重點后備上市企業,深圳證券交易所建立覆蓋上市前、上市中、上市后全程的服務體系,上門調研一對一輔導交流最新政策,協調推進上市進程。同時,針對新興行業或新模式企業,舉辦行業或專題上市研討活動,交流新興行業上市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及解決路徑。2016年以來,一對一調研輔導172家深圳擬上市企業;舉辦10余場行業或專題研討活動,涉及互聯網+、醫療、文化等新興行業和VIE回歸、電商上市等熱點專題。
“針對尚未達到上市條件的企業或項目,聯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其他機構,搭建全國性場外投融資對接平臺,通過線上展示、線下路演方式,將優質早期企業和項目推薦給投資人。現在已覆蓋全國近30個省、60余個高新區。其中,聯合深圳高新區目前已舉辦19場路演活動,展示105個企業或項目。”深圳證券交易所相關負責人指出。
近5年來,深圳企業掛牌新三板熱情高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欣欣向榮。2013年年底,監管層放開了掛牌新三板企業的地域限制,凡是在境內注冊的、符合掛牌條件的企業均可申請掛牌轉讓。隨著新三板的擴容,自2014年以來,深圳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以每年200余家飛速增長。截至7月28日,深圳上市培育辦備案登記擬掛牌新三板企業1053家,其中已掛牌791家,占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11283家)的7.01%,掛牌企業累計定向發行股票516次,融資額合計325.8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