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緣起
剛剛過去的7月,財富雜志公布了新一屆世界500強榜單。騰訊的上榜,使得深圳這座城市擁有了6家500強企業——平安、華為、正威國際、招商銀行、萬科、騰訊。6家的數量使得深圳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三。但是換一種特殊的統計方式,只計算民營企業,不計算“中字頭”、“國家隊”,深圳的6家一家沒少,排名從第三一舉躍為第一。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會議強調要弘揚企業家精神,本報為此于6月推出“企業家精神與深圳”大型報道,助力深圳激發活力再創新局。圍繞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本報記者8月15日對話深圳民營經濟的代表人物之一——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探討深圳緣何成為中國的企業家之城,追尋企業家之城背后的深圳基因。
人物小傳
王理宗: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先后榮獲“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云人物”、“中國兒童慈善大使”、“廣東十大經濟風云人物組織創新獎”等多項殊榮。現為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社會組織總會常務副會長。
他被譽為中國商協會理論第一人。2016年出版的《美麗的手》一書被評價為中國社會組織實踐型理論奠基之作。2016年出版的姊妹篇《社會時代》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出發,探討分析當下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現象。
他服務的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領域的商會組織,成立于1999年。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十余年里,已擁有核心會員企業6000多家,包括創維、海王、騰訊等海內外上市公司100多家。
企業家精神 讓深圳“名片”閃亮
深圳商報:世界500強以營業額論座次。觀察這張榜單,國人不再以單純的大為榮,更為看重背后的強。對于今年榜單,有一個民營經濟視角的特殊解讀,擁有6家上榜企業的深圳被稱為中國企業家之城。沒有“中字頭”,沒有“國家隊”,平安、華為、正威國際、招商銀行、萬科、騰訊都是民企背景。作為深圳民營經濟的代表人物,您對此有何看法?
王理宗: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全球有數萬個城市,在500個席位中擁有6席,從比例來看表明深圳超過了1%。擁有超過1%的世界500強,這足以說明深圳的經濟實力。
是深圳培育了世界500強,還是世界500強塑造了深圳?對于深圳,以及深圳本土世界500強企業來說,這樣的疑問恰好說明了兩者的密切關系。我的回答是,深圳這片土壤造就了500強,500強同樣也塑造了深圳。華為是通信制造業的龍頭老大,平安是現代服務業的領跑者,騰訊是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巨頭,這些領跑者都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驕傲。但要看到,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不是國企,也不是外企,是在深圳土生土長起來的企業。在我看來,外資是追逐肥美水草的游牧民族,哪里更有吸引力就會往哪里跑。因此我非常慶幸,深圳的世界級名企都是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是深圳最閃亮的城市名片。名片是身份象征,城市名片代表城市最自豪的發展成就。民營經濟這張城市名片背后,核心內涵無疑就是企業家精神。因此,我非常贊同《深圳商報》的論斷,深圳是企業家之城,也是企業家精神之城。
“深圳之問”
是民營經濟之問
深圳商報:觀察深圳的世界500強,民營企業被認為代表著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近二十年來,一直有一個“深圳之問”:過去,前來考察的兄弟省份會問:為什么華為、中興會誕生在深圳?現在,這份“深圳之問”的名單又長了很多,新的名字包括騰訊、包括比亞迪、包括大疆。對于這個存在已久的“深圳之問”,您給出的答案是什么?
王理宗:兩個月前,我應邀到武漢進行干部授課,當中的一個話題就是為什么深圳誕生了一批世界級名企。回答“深圳之問”,我們不妨先做一些對比:論城市地位,為什么這些世界級名企沒有出現在其他一線城市?論特區背景,還可以問一問同樣是特區為什么深圳能夠脫穎而出?論基礎支撐,缺少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圳為何能超越名校林立的老牌城市?
世界級名企絕不是孤零零的一棵大樹,而是一個生態圈共同作用的結果。關于深圳的企業生態,一直有“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漫山遍野”的說法,大企業給小企業創造了空間,小企業同樣為大企業提供養分。在我看來,世界級企業的出現是一個必然結果,原因就在于深圳是民營經濟自由生長的熱土。
深圳商報:世界級名企的“深圳之問”,是否就是民營經濟的“深圳之問”?
王理宗:回答世界級名企為何扎堆深圳,首先得回答民營經濟為何成為深圳的主力。
民營經濟的興起,有內在動力。深圳是企業家之城,我有一個非學術的解讀,那就是大家來深圳就是為了辦企業。深圳是經濟特區,這意味著深圳從一開始就要滋養經濟土壤,要成為企業家能夠孵化成長的搖籃。我不諱言,企業家來深圳創業,最原始的動力是賺錢致富,這也讓民營企業決策更為快捷經營更為靈活,從而在初期跑得更快。這種致富的欲望,也使得民營企業對生存壓力更為敏感,從而對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更為主動積極。
談了內在動力,必須要談外部環境。首先是政府開明。深圳成立之初就堅持小政府大社會,而且一直在政策上鼓勵企業自由發展,比如深圳是全國最早設立民科辦的城市。其次是地緣因素,因為毗鄰香港,也因為出口為主,深圳企業相較國內企業擁有國際化視野的先發優勢。再者是經驗優勢,深圳企業從誕生伊始就面臨市場競爭,和國內同行比拼,和國際對手較量,成功者哪個不是身經百戰。
正因為這樣的內外因素,民營企業在深圳得以扎根成長。華為、騰訊這樣的世界級名企,他們都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因為一片森林必然會長出幾棵參天大樹。
“官不擾民,民不媚官”
也是深圳基因
深圳商報:從您的表述里,我們可以看到深圳民營經濟興起的內外元素,也可以看到企業家精神凝練的歷程。在媒體的表述里,一直有深圳基因之說。在您看來,深圳基因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理宗:既然是基因,那么就應該是可延續可代際傳遞。就以深圳的企業以及企業家榜樣來說,我們可以列舉華為老帥任正非,處在壯年的有比亞迪的王傳福,中生代有騰訊的馬化騰,新生代有大疆的汪滔,現在還有一批90后的企業家嶄露頭角。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深圳企業家以及深圳企業家精神中存在著鮮明的深圳基因。
首先是實業基因。其實大家不難發現,最初的深圳企業家都是制造業起步,其思想根源就是務實的“實業致富”。這種創業理念,使得深圳發展一直堅持實業為主。
其次是市場基因。和深圳一位老領導探討深圳企業得失,他直言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深圳從一開始就有著“官不擾民,民不媚官”的經營環境。說到底,企業好不好,市場說了算,政府不越位。
再者是文化基因。深圳是移民城市,來的都是年輕人,不僅容易接受外來文化,而且富有創造力,這種城市居民構成是罕見的財富,從而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深圳。
還有一個大家不太關注的流動性基因。流動就是不安分,在社會學的解釋里代表著開放包容代表著活力潛力。這種流動不光是城市內部的流動,也不僅僅是國內外資源流向深圳,更是深圳的對外輻射。有一個現象很有趣,別的城市都擔心企業外遷,但深圳卻鼓勵企業流動。我非常看重流動,流動意味著原有結構的破壞和新結構的重構,在破壞和重構中一定能夠出現顛覆式創新。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了巨大規模的社會流動,深圳正是由此激發的活力推動的結果,而且流動也是深圳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
敢為人先
是深圳企業家鮮明精神特質
深圳商報:投身商會工作,您已有二十多年。和您的企業家會員打交道,您感覺在他們身上感受到哪些特殊的精神特質?
王理宗:我們的商會沒有硬性收取會員費,現在有多少會員難以準確統計。根據自愿繳納會費的歷年記錄來看,商會的核心會員在6000家以上。和深圳企業家共同成長,我感受較深的精神特質有以下幾點。
一是敢為人先。深圳的企業家多是草根出身,沒有什么特殊資源可以依靠,創業之初往往是有路就勇敢向前,沒路就闖出一條路來。因此,觀察深圳企業,就會發現有很多細分市場,也有很多全新業態。
二是敢于擔當。深圳企業很務實,不吹牛。在他們看來,企業起步期是對自己負責,成長后要對員工負責,壯大后要對社會負責。
三是敢打硬仗。硬仗的說法可能有點難以理解,換一種說法就是深圳企業“輸得起”。遇到困難不會畏縮不前,看到機會同樣果斷進取。從成長經歷來看,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少深圳企業都抓住了機遇。
四是敢于超越。深圳的企業家學習能力很強,具備顛覆精神,遇到轉型壓力時能夠自我革命從而走出新路。
敢,表現的是膽識。深圳企業家的精神特質中還有善。善,體現的是能力。善于學習、善于分享、善于融合,這些都是深圳企業家身上的精神特質。我們不難發現,深圳的企業家擅長采用對標管理,目標是海外市場,對手是國際巨頭,這種獨特的國際視野,使得深圳企業在競爭中愈來愈強。
更重要的是,深圳企業家具有胸懷天下的情懷。深圳企業家追求奉獻,目光不限于深圳,也不僅限于中國,而是放眼全球。我認為,深圳企業的經營版圖在全球全面開花,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一面。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倡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深圳企業家精神中的胸懷天下情懷,正是這種價值觀的繼承,并將“天下”的范圍擴大到了全球。
深圳商報:我們想問一個現實的問題。在服務會員的過程中,您認為現在企業家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
王理宗:企業家現在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被淘汰。傳統制造業擔心轉型不力,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科技企業擔心創新不足,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應對無術;傳統服務業擔心模式沖擊,害怕自己的經營業態被取代。會不會被淘汰,這需要市場來決定,但是深圳的企業家有著天生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一直在推動著他們往前發展。
和最擔心相對應的是最渴望。深圳的企業家現在最渴望人才,要技術人才,要管理人才,要國際化人才。我認為,看到企業家的需求,深圳在吸引人才上有著很多可以發力的政策空間。
美麗之手
推動“翻越利己的高峰”
深圳商報:這兩年,您出版了兩本社會組織理論著作,一本叫《美麗的手》,一本叫《社會時代》,從社會學角度剖析解讀當下社會。深圳成為企業家之城,您從社會組織從業者和研究者角度,會有什么樣的不同解釋?
王理宗:深圳目前有12000家社會組織,商協會有1000多家,數量及影響力在全國城市中排在前列。社會組織的形成,無非是血緣、地緣、趣緣和業緣這四種群體。一般的城市,社會組織大多是前三種,但深圳的不同之處在于,發揮主導作用的核心群體是產業背景深厚的業緣。細致的產業分工,再加上移民城市的流動性,加速群體間的滲透融合,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機制、新人群、新文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深圳是一座重構的新城,在重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企業因素,自然會構筑起企業家之城。
我在《美麗的手》一書中寫道,政府是有形之手,市場是無形之手,那么社會組織就是美麗的手。弘揚企業家精神,社會組織這只美麗的手發揮了巨大作用。我一直強調,美麗的手將推動企業家“翻越利己的高峰”。為什么這么說?企業家創造價值,主動是為自己,被動是為他人。但是利己只會使企業越做越小,利他卻會讓道路越走越廣。因為企業和企業家不僅是經濟人,更是社會人,利他精神帶來的口碑、信用與感召力,只會讓企業家擁有的社會資本越來越多。就企業家而言,沒有誰不想把企業做大做強,但是我一直在會員交流時反復表示,“翻越利己的高峰”不是空話,賺錢致富是企業本性,如何分配才體現境界格局。
深圳商報:弘揚企業家精神,您談到社會組織這只美麗的手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提到了社會資本一詞。從企業家的角度,社會資本的概念該如何理解?
王理宗:和軟實力相對硬實力而言一樣,社會資本相對于貨幣資本、人力資本等有形資本而言,是一種無形資本,它是一個人在一個組織中的聲望、權威、信用所形成的綜合實力。當一個人獲得巨大的社會資本,也就意味著能夠擁有巨大的社會資源。
社會資本是企業家的軟實力體現。軟實力不是廠房,不是設備,不是資本,不是生產資料,而是價值理念、管理制度、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根和魂。可以說,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最寶貴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就是影響力。一個德高望重者,就是擁有巨大社會資本的人,即便他一無所有,但是他卻能一呼百應,這種社會資本在商協會和社會組織中能夠得以持續積累,最后成為企業家最大的財富。我服務的商會能夠成功,就在于它是一個能夠培育、增強、提升企業家社會資本的重要平臺。我認為,深圳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深圳企業家的集體崛起以及企業家精神的社會認同,同樣離不開深圳數量龐大、運作良好的商協會的不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