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會迎來第18個年頭。每年的高交會都帶給人們驚喜和奇跡,也見證了深圳科技創新發展的歷史。18年來,高交會這一中國科技第一展,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大平臺,為各種資源的對接,產業落地提供了一扇窗口。
高交會的誕生和發展在深圳乃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成長及“新經濟”的迅猛發展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引領技術和產業方向。
深圳創新發展的“標簽”
從某種程度說,高交會因深圳產業轉型、創新發展而應運而生。
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當口,深圳面臨“三來一補”增長乏力的困境。深圳市高瞻遠矚,將原來每年一屆的“荔枝節”改為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一路走來,高交會對內助推科技體制改革,對外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成為承接國際高技術轉移、承載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開放平臺。
當年,馬化騰四處奔波,甚至要賣掉QQ,但首屆高交會上的一筆風險投資,救活了這只小企鵝,這個故事到現在仍廣為傳頌。騰訊目前市值突破15000億元,是《2016胡潤百富榜》榜單上市值第二大的公司;馬化騰以1650億財富,位列百富榜第三。
2010年,5個海歸博士在深圳成立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此后光啟每年都將自己最重要的產品發布放在高交會上。2012年,光啟在高交會發布了具有創新突破性的超材料無線互聯解決方案;2015年,光啟攜其自主研發的指紋卡和“深度空間”體驗館亮相。
像騰訊這樣在高交會獲得市場、資金或科研成果的故事比比皆是,深圳自主創新的“家底”也越來越厚實。比亞迪、大族激光、三諾、研祥、奧比中光、金蝶等一大批企業從高交會走出,成為中國創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我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5524家,年均增長24.5%,占廣東省的49.7%。
引領產業技術“風向標”
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早已成為中國甚至全球高新技術和產業的風向標。
早在2006年,中科研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就在高交會上呼吁發展機器人產業,尤其是瞄準服務機器人領域。此后,高交會連續9年舉辦“機器人專展”,助推打造服務機器人產業集群和孵化基地,有效催生和壯大機器人新工業。2015年,深圳市有機器人企業435家,機器人產業產值約630億元,同比增長31%;工業增加值約227億元,同比增長35%。
縱觀近幾年興起的智能手機、服務型機器人、物聯網,以及VR/AR、可穿戴設備、云計算、3D視覺等,這些新技術新產品,無不是在高交會上嶄露頭角、進而大規模應用鋪開的。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高交會和深圳市的戰略規劃引領一脈相承。無論是深圳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還是2013年底出臺的未來產業規劃,都與高交會當年凸顯的展示和關注的領域高度契合。從2012年高交會重點展示的云計算、三網融合、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家居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熱點技術、產品與服務,到2013年高交會開辟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館,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和新趨勢。
深圳目前的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最早都是在高交會上萌芽、進而步入快速成長的軌道,并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高交會為加快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取得了積極成效。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達8192.9億元,同比增長1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累計增長12.1%。
深圳鏈接全球的“直通車”
“國際范”的高交會,成功對接國內外科技資源,搭建了國際高新技術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高新技術輸出國際的“直通車”。
首屆高交會,僅有5個外國政府組團、21家跨國公司參會。隨著高交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不少國外機構從被邀請變成主動“追”著高交會跑。
目前,第十八屆高交會外國團組展區和“一帶一路”專館已有巴林、德國、立陶宛、南非、韓國、歐盟等3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43個團組參展,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23個,巴林、南非等國均為首次參展。2016年高交會海外分會場分別在英國、芬蘭和立陶宛成功舉行。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萬壽認為,海外分會的價值在于“走出去,結交更多的朋友,會涌出和抓住更多的商機?!?/font>
“高交會在海外受到熱捧,不少國家都爭相邀請高交會到本國開展海外高交會?!睋M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外分會是高交會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是高交會在國外策劃舉辦的最重要的品牌活動。高交會海外分會自2005年起已先后在奧地利、西班牙、芬蘭、匈牙利、德國和以色列等國家舉辦,旨在推動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促進中外企業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