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讓深圳成為了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新要素的棲息地。圖為用戶在深圳試用華為新推出的P9系列手機。新華社發
編者按
5月12日至14日,人民網、人民日報內參部與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同組織策劃的“經濟活力看廣東-創新驅動——人民網強國論壇基層調研行”先后走進佛山、深圳,探尋兩地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所在。
三天時間,調研組先后探訪了兩地七家企業、兩個創新孵化基地,召開了兩場座談會,還舉辦了兩場與創新創業者對話的沙龍活動。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我們對經濟新常態下,“創新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這些判斷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今年第一季度,廣東省GDP同比增長7.3%,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6個百分點,GDP總量17272.24億元,穩居全國第一。其中,深圳和佛山兩市GDP增速水平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企業研發成創新主體
與經濟增速成正比的,是對研發的投入。2015年,深圳市GDP同比增長8.9%,全社會研發投入約占GDP的4.05%。
在深圳,90%以上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研發資金來源企業,90%以上的發明專利出自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4個90%足以說明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虎說。
對此,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十分認同。他提出:“發明、發現不是創新,實現產業化生產,到達市場,才是創新。誰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企業。政府一定要支持、依靠、推動企業去創新。”
與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相匹配的,是金融創新。張虎副市長介紹,近年來,深圳市加快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推動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設立創投引導基金,出臺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若干規定。目前,深圳擁有4.6萬家VC和PE機構,注冊資本超過2.7萬億元,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境內外的上市企業321家,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連續9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火熱的資本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拍即合的項目。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辜勝阻對此點贊。他說:創新、創業、創投形成 “鐵三角”,實現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雙輪驅動”。
創新創業人才是“根”
從深圳的創新行動中,調研組總結認為,創新創業人才是“根”,龍頭科技企業是“主干”,小微科技企業是“葉”,制度環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陽光雨露”。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讓深圳成為了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新要素的棲息地。正如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打造綜合創新生態系統:“把創新環境、創業計劃、創投資金和創客活動聯合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力量。”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指出,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針對今年年初深圳房價持續走高等新情況,今年3月,深圳又出臺了《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副市長張虎說:“180條具體舉措,只要是人才,都可以從政策點中對號入座。”
深圳長朗三維科技董事長勞長石就是深圳市科創委從硅谷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去年,他的企業想從英國引進一位博士后,但是深圳的高房價令其顧慮重重,談判僵持。“沒想到,3月份政府出臺了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81條政策,把原來的人才資金資助從80萬元整整翻了一倍,力度非常大,他很快就跟我們簽約了。”
“十二五”以來,深圳累計引進國家“千人計劃”相關人才154人,“孔雀計劃”1539人,留學人才以及各類人才超過68萬人。
各類人才來到深圳,在這片“創新熟地”上很快耕耘出了果實。“創業者在深圳可以完成從產品研發到做出樣品再到批量生產的整個過程”,勞長石說:“我們做3D打印設備開發,需要的硬件、軟件控制、材料、激光……每一個環節都能很快地在深圳找到供應商,找到相關資源落地。”有過在硅谷工作經歷的光峰光電董事長李屹說,深圳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迅速地產業化,在硅谷集齊零部件需要一個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個下午,“這里比硅谷更適合我”。
創新、創業者在成長
調研組認為,深圳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創新的創業創新精神。深圳注重合作、尊重人才、能力至上、寬松自由、快樂創業的氛圍非常濃厚。可以說,深圳有全國最好的創客文化和創客精神,是國內可與美國硅谷比肩的創新型城市。
這樣的觀點也在許多有過不同地域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口中得到了印證。光峰光電董事長李屹說:“在深圳做科技研究很安靜,政府不會來打擾,政商關系‘親’且‘清’。”科比特創始人盧致輝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愛上了這里。他說:“這里的人都說普通話。這個城市年輕、平等、不排外,政府高效,人相對務實,讓我覺得親切,感覺夢想可以在這里實現,來了就沒想過離開。”
濃郁創新激情也激發著校園里的年輕人。深圳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的大三學生李寶圣在課余研發出了一項基于新型納米級孔徑膜材料的洗車水循環系統。在他看來,“高校創客文化,是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是學以致用,學之升華。”
這些年輕創客的涌現讓調研組頗有感慨,“這意味著第四代深圳創新、創業者在成長,人才結構不斷更新換代,為深圳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一旦創新成為全民文化普及開來,全社會都感到創新是我們的出路,發展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