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月,深圳新增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超過160個,建筑面積超過1800萬平方米。記者從近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建筑綠色低碳發展論壇獲悉,深圳綠色建筑的數量、質量均位居前列,并將以更高的水平提升建筑性能品質,在重點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政府投資項目、社會投資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區建設更高星級的綠色建筑,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綠色建筑標桿項目。
論壇主題為“綠色灣區零碳未來”,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指導,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與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聯合主辦,深圳市建設科技促進中心、深圳市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發展研究中心支持。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二級巡視員袁慶華表示,今年是《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條例》是廣東省首次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全面推行綠色建筑,實行等級管理;全力打造大灣區綠色建筑發展新高地;全過程加強建設管控;全環節加強運行監管;全套推出綠色建筑激勵措施;全心全意提升民眾對綠色建筑的認知認同和獲得感。《廣東省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將綠色建筑等級要求納入規劃用地條件中,全面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穩步增長,預計2021年底達到70%。
據了解,深圳是國內綠色建筑建設規模、建設密度和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最多的城市之一,目前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累計已經超過1400個,面積超過1.4億平方米,數量和面積全國領先。其中,18個項目獲得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薛峰表示,深圳將在更高的層次強化頂層制度設計,構建與“雙區”相適應的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法規制度;以更高的要求完善標準體系,全面提升建筑節能標準,從新建建筑源頭上控制能耗和碳排放量;以更高的標準推動建筑領域碳達峰,開展建筑碳交易試點,運用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碳排放智慧監管水平,加大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的推廣。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表示,應該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列為城鄉規劃的重要哲理,注重“留白”;把傳統園林“含蓄內聯”的美學追求加入“漸入佳境”“流連忘返”,列為景觀環境設計的重要法則;在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中,除了重視通常的空間性設計以外,還應當注意吸取中國古典園林時間性的設計理念;應把人和人的活動列入景觀和景觀設計的要素,重視風景、聲景、香景、光景的融通。
論壇現場還舉行了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專家(深圳)證書頒發儀式、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與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的綠色供應鏈項目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深圳市綠色建筑協會零碳建筑與低碳發展專業委員會授牌儀式等活動。(記者 吳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