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等,到2020年來深圳先后組建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我市全面發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深圳科創地圖不斷涌現新“地標”。
11月的深圳,乍寒還暖,光明科學城建設仍如火如荼。未來,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創新集群“三大集群”將在這里形成。從“國營光明農場”變身“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區”,近幾年光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標穩步邁進。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已建成深港國際科技園、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國際量子研究院、深港協同創新中心四個創新載體,推進和落地的優質科研項目及機構共計138個。此外,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跟深圳、大灣區協同發展,共同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未來,科技要素進一步在河套流動。
從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向北,驅車20分鐘便來到了位于福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這里是深圳的又一科創新“地標”——全市首個5G信號覆蓋示范園區,也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1+N”模式的首個衛星園區,入駐了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深圳國家芯火創新平臺、華為云創新中心等重點科研機構與服務平臺。
根據深圳市軌道交通最新消息,地鐵7號線東延線的兩座車站均進入維護結構施工階段,預計2025年建成后,將串聯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有著粵港澳大灣區版“硅谷”之稱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國家、省、市各類創新載體達到400多家,聚集了至少有深圳50%以上的高校資源和深圳60%以上的高層次人才。
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熱點。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3%。其中,位于坪山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地標”——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發展態勢良好,一個新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坪山生物醫藥企業已增至815家,正向著深圳建設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與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的目標前進。 (記者 袁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