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沙灘、碧海、森林……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深圳大鵬新區較場尾民宿小鎮,在完成340棟民宿污水排放無縫收集后,曾經污染的海水變得湛藍,如今成為全國旅游網紅目的地,年接待游客達424.22萬人次,旅游收入逾16億元,增長220%,成為全市生態價值向旅游產品價值轉化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深圳積極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位置,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路徑,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
碧水藍天、綠地青山成為深圳最美“底色”
10月下旬,一年一度的深圳候鳥季拉開序幕,在深圳灣紅樹林濕地,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候鳥已經迫不及待現身。再過些天,萬鳥齊飛的壯觀場面將會在這里重演。
這里地處城市腹地,是全球重要候鳥遷徙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越冬地和“中轉站”,每年有約5萬只候鳥來此休憩,是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的第三大棲息地。盡管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約占全國的1/4。
作為一個超大型城市,深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嚴守城市生態安全底線,在全國率先將一半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率先將24%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還為野生動物的遷徙和野生植物的傳播提供生態廊道。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圳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特大超大型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茅洲河、深圳河水質達到近30年來最高水平。
自2010年起,深圳連續10年的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優或良,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維持在健康水平,有自然保護地25個、城市公園1206個,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40%左右,碧水藍天、綠地青山成為深圳最美“底色”。
為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提供制度保障
10月22日,深圳首次發布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結果,2020年度全市GEP為1303.82億元。
綠水青山是珍品,好山好水能變現。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完整的GEP核算制度體系,這是探索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重大實踐,為高度城市化地區進行“兩山”轉化探索了新路徑,具有極大的示范引領效應和復制推廣價值。
近年來,深圳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進一步打通了全市“兩山”轉化通道。
深圳率先開展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和任期生態審計試點,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
深圳率先成立環境資源法庭,全市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為全國環境資源司法實踐貢獻“深圳智慧”。
深圳率先試點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問題。
通過在生態環境領域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深圳為推動“兩山”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多途徑打造“兩山”轉化“深圳樣本”
10月14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生態文明論壇”開幕式上,深圳大鵬新區獲授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這是繼南山區后,深圳又一個轄區獲頒這一國字號榮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深圳立足實際、依托各區不同的稟賦,探索各具特色的“兩山”轉化之路。
南山區是產業高度聚集城市中心區,已連續六年GDP全省第一、全國第三。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南山成功探索出高度發達城區綠水青山轉化的路徑。該區堅持把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提升全區競爭力的重要內容,通過建設現代化宜居宜業城市,以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吸引高端企業、高端人才入駐,從而發展“金山銀山”,并進一步反哺“綠水青山”。
南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全國面積最小單產最高的高新園區,匯集了騰訊、阿里、大疆等知名科創企業,成為全國高新產業的典范代表。
位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旁邊的大沙河,經過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出媲美塞納河的大沙河生態景觀長廊,形成最靚麗的城市“項鏈”,已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重要場所。
大鵬新區則另辟蹊徑,山海資源是其最大特色,海岸線長128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77.5%,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全省“六連冠”。新區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統領,探索出一條由優良山海資源向優質生態產業轉化的路徑。
依托良好的本底資源,大鵬新區圍繞文化產業、生命健康產業等特色生態產業鏈,打造玫瑰海岸、壩光國際生物谷等典型案例,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兩山”轉化。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3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51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4萬元,綠色發展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兩山”轉化,深圳不停步。接下來,深圳將堅定不移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路徑,不斷創新“兩山”轉化的制度實踐和行動實踐,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記者 竇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