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作為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的深圳推薦單位之一,近年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深圳特區報資料圖片)
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加快推動成果產業化落地。去年,深圳大學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出臺《深圳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彭爭春就是這項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有了研究成果的長期使用權,彭爭春團隊決定自行成立零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實施成果轉化,注冊資本120萬元。公司目前已經獲得兩輪社會資本投資,估值1.6億,發展駛進“快車道”。
近年來,深圳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落實《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
賦權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
據介紹,彭爭春團隊的“電子皮膚與機器人智能觸覺系統的產業化研究”項目,擁有一系列原創的柔彈性壓力/應變傳感技術、低功耗信號處理芯片技術以及復雜信號分析算法。
按照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以及《深圳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深圳大學將這些研究成果賦予彭爭春科研團隊長期使用權,并與團隊簽署了知識產權歸屬與轉化協議,同意團隊以自行創辦企業的方式實施成果轉化,“學校的大力支持加上政策‘護航’,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車間”。
彭爭春說,初創公司坐落于深圳南山區西麗大學城,現有研發和生產場地800多平方米,專職人員近30人。
科技成果轉化難,阻在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比較低,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獲得鑒定后就被束之高閣。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法律比較粗疏,具體實施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長時間以來,職務科技成果被當作“國有資產”進行管理,也難以激發科研人員轉移轉化成果的積極性。
深圳改革建立制度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是長期困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難題瓶頸。現有的轉化后獎勵現金、股權等收益激勵方式(即先轉化后獎勵)難以充分調動成果完成人(團隊)的積極性。
不能讓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里、掛在墻上。2020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提出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科學理念,部署開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
“深圳積極響應、穩妥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在深落地,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堅持立法先行。2020年8月,在國內首次以立法形式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規定“應當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團隊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
市科創委牽頭制定深圳科技成果賦權實施方案,全市范圍選取37家科研院所、醫療單位和國有企業實施新的成果轉化激勵方式,即實施單位在成果轉化前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即先賦權后轉化),變“收益”激勵為“產權”激勵。
南方科技大學作為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的深圳推薦單位之一,近年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張巍研發的代替人工打磨噴砂的機械臂,已經進入實驗室調試階段。張巍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向學校申請擁有相關成果的部分所有權,打算進行創業。這在以前是很難實現的,賦權后,將科技成果扶植成公司進行創業就變得更加高效了。
南方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方科技大學已于2020年底出臺《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管理實施辦法》,目前已開展涉及43件知識產權的4項賦權改革項目,其中26件知識產權已實現產業化落地。
做好“三體系”促成果轉移轉化
“市科技創新委全力推進‘三體系’促進科研機構技術轉移轉化。”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事項是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的首批清單第23項,一年來改革成效顯著。目前,深圳正全力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政策和生態體系,強化科研機構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
健全制度保障體系。深圳落實《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實施方案(試行)》,對賦權操作流程、收益分配、信息披露、盡職免責、風險防控及相關配套政策等提出具體意見,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實操。完善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
據統計,我市高校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和技術咨詢等,累計完成成果產業化合同數9322項,金額43.66億元。
優化政策支持體系。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實施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培育資助項目,鼓勵建立專職的服務工作團隊或者專家顧問團隊,提供市場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已資助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單位700萬元。
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實施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計劃,創新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打通“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全鏈條通道,把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深圳共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涵蓋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個領域。(記者 聞坤 實習生 陳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