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光明科學城。新華社發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張龍貴博士向記者和盤托出在這里運營企業的感受:一是能夠共享實驗儀器,便于招攬人才;二是方便學術交流,打通了多學科交叉通道;三是提供消防、安監、環境保護等一攬子解決方案,降低了初創企業運營成本,便于企業輕裝上陣。
深圳厚存納米藥業有限公司(簡稱“厚存納米藥業”)是首批入駐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的24家企業之一,張龍貴是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厚存納米藥業致力于建設納米遞送、mRNA(信使核糖核酸)合成、疫苗轉化三大平臺,以自主創新研發的LLLRNA納米遞送技術為核心,促進中國在mRNA領域的發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厚存納米藥業借助自主研發的納米制劑研發平臺,與國內知名醫藥企業聯合立項,再次得到風投的青睞。
張龍貴所在的企業成長沃土——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正是光明科學城通過“集聚基礎研究機構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建設產業創新中心促進原始創成果轉化能力”、“打造專業特色園區加快未來產業培育水平”,全面打通從“0到1再到100”的創新生態鏈條的一個濃墨重彩的注腳。
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集聚24家新銳企業
記者從光明區科技創新局了解到,2020年3月31日,光明區政府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就選址光明區卓宏大廈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簽署協議。同年6月該項目獲深圳市發改委批復,項目概算批復金額為9216萬元。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享道:創新中心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將深圳合成院應用研究板塊與初創企業的空間距離壓縮為零,有效解決初創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臺的瓶頸,從而縮短原始創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
創新中心探索性打造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在空間上有機融合的一體化平臺,創新性打破“從0到1再到10”的產業孵化時間壁壘,建立“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健全深圳合成生物學(又稱工程生物學)領域的創新生態鏈,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速跑”提供助力。
創新中心招商引資一年來,已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及國外的數十家合成生物領域高技術企業申請入駐,由科研界、企業界和資本界國內外頂尖專家組成的企業遴選委員會擇優引進落地。截至2021年6月底,已引進領域內優秀企業24家,正在遴選企業12家。創新中心重點布局“醫療健康”、“食品、飲品等消費產品”、“材料化工”、“物體設計與自動化平臺”、“DNA和RNA合成”、“動物平臺與服務”、“診斷、檢測設備與技術”等8大賽道,擬入駐企業融資總額近14億元。
著力實現創新創業創投三創合一融合發展
腦科學被譽為人類探索自身和自然界的最后疆域。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肩負著牽頭建設全國首個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腦創中心”)的重責。
腦所所長王立平研究員認為:建設腦創中心有利于構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鞏固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腦創中心是我們進一步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市場發展需求,是對深圳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布局。建設腦創中心,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開放合作中提升城市創新創意能級。
王立平表示:腦創中心不是在深圳產業發展已有基礎和模式上的重復和堆砌,而是要開展原始創新與產業實踐的有機融合。腦所非常專業,前沿、前瞻,匯聚國際優質創新資源,能夠判別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能夠通過人才、設施、技術和國際資源等,為產業提供共性的技術支撐。肩負服務國家戰略使命,通過光明科學城建設、腦創中心建設,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行探索努力。腦所的使命就是持續建設完善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聚集效應”的閉環,實現創新創業創投三創合一融合發展。
選址光明區新湖街道濱海明珠工業園的腦創中心即將建成投用,王立平透露,從腦所牽頭在光明科學城落地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到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業中心,將實現“0到1”的產業孵化;而從腦創中心這一孵化器到產業園,將實現“1到10”的產業壯大。未來精彩可期!
在全面建設光明/科學城的宏大背景下,產業平臺進一步集聚: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納入國家發改委推廣的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47條清單,完成4批24家企業遴選入駐,集聚未知君生物、森瑞斯生物、賽橋生物、厚存納米藥業、臻合智造等高成長性企業;腦科技領域恩輯生物已完成融資1.12億元,正在開展重大腦疾病的基因編輯模型創制和基因治療手段開發。深圳灣實驗室短時間聚集了800多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在合成生物、腦科學等領域開展前沿交叉學科技術研究,催生了企業孵化、技術服務功能;神經科學研究院正加快研發全球首套研究人腦結構功能的14T磁共振設備。產業政策加緊出臺:合成生物政策已完成合法性審查,首年扶持力度約2億元。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支持政策預計年內完成編制和審查。空間支持日趨完備:擬定合成生物產業園院地合作框架協議,已吸引60多家企業,腦與類腦智能產業園也即將落地,現已聚集項目技術團隊和企業30余家。
圍繞光明科學城建設,只爭朝夕:出臺合成生物及腦科技專項支持政策及發展規劃;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專業園區,加快掛牌建設合成生物產業園及腦與類腦智能產業園,建立產業鏈創新鏈“雙鏈長制”工作制度,以合成生物和腦科學為示范打造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鏈。(記者 王奮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