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2013年在鄭州成立,2014年在深圳成立分公司,負責研發和生產,幾年發展下來,深圳公司拓展勢能越做越大,成為研發和業務的主力戰場。最近我們計劃把深圳公司變成總公司,總部設在深圳,鄭州的公司變成子公司,3年左右上市。”深圳市平衡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孝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深圳,如李孝劍這類的創業者千千萬萬,良好的營商環境如空氣、如水,激勵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不減。
根據深圳市企業注冊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商事主體總量達到366.4萬戶,繼續保持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按照深圳市統計局公布的《深圳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常住人口1756.01萬人計算,全市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08.6戶,擁有企業131.5戶。
“我們在評價營商環境的時候,有很多參考指標,商事主體增加的速度應該成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這反映了投資者在‘用腳投票’,以及對深圳這座城市的認可。”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全程實現“秒批”,開辦企業“零成本”
1天、秒批、零成本……在深圳開辦企業有多便利?早在2020年3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聯合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部門再次升級“開辦企業一窗通”3.0版系統,開辦企業所有事項1天內辦結,參保、公積金開戶等開辦環節全程實現“秒批”,開辦企業“零成本”。
2021年3月,深圳再次對《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進行修訂,在促進個人靈活就業、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升商事主體注銷便利度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不斷降低投資創業的制度性成本。
《深圳統計年鑒2019》顯示,1979年,深圳企業總數為501家;到了1989年,深圳企業總數增加至18000多家;1999年,深圳企業數激增超過10萬家;2009年,深圳企業總數為超過30萬家;2019年,深圳企業總數約為327萬家;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66.4萬戶。企業數量與質量逐年增長,為深圳經濟的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1年7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情況。從評價結果看,上海市、深圳市等25個城市營商環境便利度高,市場主體獲得感強。
新登記商事主體集中在第三產業
深圳商事主體持續增加得益于深圳良好的產業配套扶持政策。自2003年5月深圳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以來,深圳幾乎每年都會出臺針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融資擔保等金融扶持手段也不斷完善、加強。比如今年6月,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就發布2022年數字經濟產業扶持計劃。
在吳思康看來,深圳的創業創新整體氛圍好,產業鏈優勢大,且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鏈,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電子信息產業都是創新比較集中的一個領域,這也是深圳的商事主體逐年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有何特征?《2021年1-6月深圳商事主體登記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全市新登記商事主體258449戶,其中企業167705戶,個體戶90744戶。今年上半年新登記商事主體集中在第三產業,新登記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個體戶的第三產業占比均超過90%。每個產業的新登記主體均以企業為主。
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不斷為深圳經濟注入新動能。2021年1—6月,我市共新登記“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7812戶,同比增長62.5%。各新興產業按本期新登記企業數量由多到少分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低碳”“海洋經濟”。“七大戰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表明深圳重視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產業相結合,致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上半年新登記商事主體同比增長10.4%
讓不少創業者感到貼心的是,今年深圳還試行了歇業登記制度。該舉措是對商事主體存續期間遇到經濟危機、疫情等不可抗力或因其他困難暫時無法開展經營活動的,允許其向商事登記機關申報“歇業”登記,“歇業”期間暫停經營,保留其主體資格和其他合法權益,待情況好轉后可申請重新啟動經營。
據深圳市企業注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同比增長10.4%,企業和個體戶新登記情況均保持同比增長趨勢,呈現多指標同比上升趨勢。可見深圳經濟已回歸正常運行軌道,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統計顯示,今年1—6月,深圳遷入企業的平均注冊資本高于遷出企業,說明深圳作為經濟開放的窗口之一,具有足夠強的招商引資優勢。
“深圳營造最優營商環境,既注重‘放’,更注重服務,但‘放’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無事不擾,有事就服務到位。一方面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不斷進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創新。”吳思康分析稱。(記者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