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產業鏈建設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17日下午,市政協“深聊會”邀請市有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代表和政協委員一起為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鏈和保障產業鏈安全建言。
據介紹,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也存在基礎研究環節比較薄弱、產業鏈不完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等問題。
市政協委員、深圳灣實驗室主任助理張欣豪提出從源頭上要對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項目進行“值不值得做”的判斷:“很多研究人員向投資人介紹項目時,都覺得自己的項目是能拯救世界的,但是怎么判斷這個項目該不該做,需要專業人才來評估。但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緊缺,這一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如何加速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進程?”市貿促委秘書長黃瑛認為有必要搭建一個國際化的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和生物醫藥國際示范基地。同時,建立一個全面服務、快速響應的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布局的國際創新資源庫。“有了資源儲備庫,人才項目可以從國外導入,這樣就可以把深圳深度嵌入到國際頂級生態圈。”黃瑛說。
市政協委員、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深圳承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弓表示,目前,體外診斷領域處于群雄混戰的狀態,這個階段標準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他認為,深圳應該要重視標準的研發、推廣,并推動深圳的企業先用起來,“抱團”發展。“如果企業缺乏‘抱團’意識,單打獨斗,將難以形成合力,這對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長遠發展不利。”他建議,深圳企業要“抱團”發展,壯大之后對外組團“打怪”,用自身的優勢去開拓市場。
活動中,多名與會人員都提到當前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園同質化發展問題。而同質化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內耗”大。市政協委員、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蔡翹梧表示,從產業布局的角度上,目前我市區與區之間存在相互“挖角”問題,因此造成產業存量在市內流動,增量卻比較少。對此,與會人員認為,應該在頂層設計上對產業園同質化等問題進行規范和管理,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記者周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