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自拍亚洲欧美老师丝袜_日韩黄色在线_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逐夢大灣區 共贏大未來

發布時間:2021-05-19來源:深圳特區報編輯:吳猛

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畢業于香港大學的港籍青年許之敏,在這里創立了深圳鋒視科技有限公司。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

面對“大灣區大未來”采訪團一行,他響亮地喊出了自己的夢想。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和許之敏一樣,眾多粵港澳青年紛紛逐夢大灣區,從這里起航,揚帆南海、馳騁全球。

支撐“許之敏”們的夢想,在于相較于全球其他三大知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有面積、人口、地理位置、人才聚集和背靠祖國龐大市場優勢,更有幫扶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

這里的發展腹地縱深更廣,市場潛力更足、韌性更大,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大灣區,大未來。

心無界:同氣連枝融一灣

“長虹飛架接珠江,相照相攜同展望……”近日,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劇場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省級傳承人梁錦麟唱起一曲鏗鏘有力的粵曲《一橋飛架伶仃洋》,臺下港澳交流團的青年聽得津津有味。

梁錦麟唱的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唱的也是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不分彼此。

同屬嶺南文化圈,大灣區文化同氣連枝,這是灣區人民的“心聯通”。心無界,這是大灣區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嶺南文化在大灣區各地以不同形式得以傳承、創新、發展。

作為聯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融的主要紐帶之一,粵劇曲藝的傳承和創新一直備受關注。

“希望大灣區能夠把廣州、香港、澳門等地集合起來,把傳統戲曲推廣出去,讓粵劇電影更受觀眾歡迎?!毕愀壑泟”硌菟囆g家羅家英表示。近日,由粵港澳三地知名藝人聯手拍攝的電影《白蛇傳(粵劇)》開機,這位深受大家喜愛的粵劇表演藝術家、演員出演劇中男主角許仙。

惠州市惠城區上塘街70號,東湖旅店,一座3層青磚樓房默默矗立,仿佛在鬧市中訴說著驚心動魄的過往。80年前,“粵港秘密大營救”中,東湖旅店是這一著名歷史事件的重要中轉站。如今,這里已打造成為“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原裝的地板、墻壁、實木樓梯扶手,革命戰士用過的舊實物和一張張泛黃舊照片,是粵港兩地“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生動寫照。

2019年,深圳音樂廳,《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深圳交響樂團與澳門樂團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聯合音樂會上演。精彩演繹的背后,是在共建人文灣區背景下,深圳和澳門兩地在文化藝術領域發展合作上的創新實踐。

心無界,行有方。

與世界上其他三大知名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兩種制度、三種關稅、三種貨幣。

一體融入灣區,服務灣區發展。

加快實施規則制度銜接,大灣區在“軟聯通”上下功夫。

便利港澳投資者開辦企業的“深港通注冊易”“深澳通注冊易”,從前海試點向全市推廣;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制度集成創新出臺若干措施,去年推出加強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等90項制度創新成果……深圳前海,一系列圍繞金融現代服務業的創新試驗正有序推進。

當前,粵港澳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努力把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

營商環境規則對接取得新突破,在CEPA框架下探索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依托“數字政府”平臺實現港澳企業商事登記“一網通辦”。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試點開展FT賬戶業務,累計276家廣東企業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機構在廣東設立分支機構。

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持續拓展,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三地食品安全、疫苗等技術標準實現互認,粵澳健康碼實現快速轉換。

“心聯通”“軟聯通”,同氣連枝,水乳交融,灣區一家親。

行無疆:城際通勤暢一灣

乘坐廣深港高鐵,從香港西九龍到東莞虎門只要40分鐘。但在東莞市市長肖亞非看來,縮短的不僅僅是時間。

“你在香港住40平方米的房子,在虎門就可以住200平方米;你在香港開公司養一個人,在虎門就可以養三個人?!毙喎墙洺O蛳愀勰贻p人推介東莞的創業和生活環境。

遙想當年,1978年9月,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就在虎門誕生。港商張子彌花了幾乎一天時間,才一路顛簸來到東莞虎門,和東莞第二輕工業局合作,開創了這項全國“第一”。

如今,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超級工程建成通車,極大促進了人員往來和貨物流通——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香港往來廣州、東莞等地縮短至1小時以內。

“過去,香港人來順德最快的方法是坐船,一趟要4個小時,如今只要一個多小時。”珠江口西岸,在順德工作的香港青年郭駿杰不由感嘆。14年前,他抱著開開眼界的心態來到順德工作,現在已是一家年銷售規模逾百億元企業的中層管理者。

加快實現“硬聯通”。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現代化交通體系不斷完善,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工作在深圳、安家在東莞,31歲的張曉星把廣深城際列車當成“通勤班車”,每天往返也不覺得累,他說:“常常一泡茶沒喝完就要下車了。”

在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中,城際鐵路是實現“一小時生活圈”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已有7條城際鐵路匯入大灣區交通網,在建的城際鐵路還有9條。

未來的連接更為緊密。珠江兩岸融合發展,充滿巨大想象空間。

大灣區西南側,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已開工,4年后建成。屆時,該線將使澳門與珠海并進而與灣區其他城市互聯互通。從澳門出發,15分鐘便可抵達珠海金灣機場,1個小時到達廣州南站。

珠江口喇叭口形狀中部,一節節沉管隧道沉入海底,“搭積木”般連接成深中通道,串起“深莞惠”“珠中江”兩大經濟圈。未來,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到中山翠亨新區,車程將從目前2個小時縮短至20分鐘左右。

如今,廣東已建成28條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其中3條通往香港、2條通往澳門,把三地緊緊連在一起。大灣區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交通網絡越織越密;大灣區內,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速度越來越快。

路通財通,路暢人暢物流暢。越織越密的交通網絡,為灣區內創新創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快速流動創造了良好基礎。

得益于覆蓋3地11城的多元立體交通網,像張曉星這樣跨城上班的人越來越多。

深圳皇崗口岸,每天跨境往來于深港之間的上班族有4萬人;

珠海橫琴口岸,每天早晨,成百上千人從澳門進入橫琴新區工作、辦事;

貨如輪轉,效率更高。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正式啟用,粵澳新通道、皇崗口岸重建項目等加快推進;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合作查驗”“一地兩檢”等創新舉措落地,貨物通關更快更便捷,創業協同效應更高效。

“硬聯通”,流通暢,城際通勤,灣區生活不是夢。

創無限:澎湃動力聚一灣

11年前,還在香港讀書的張云飛懷揣著無人船艇的夢想來到珠海創業。從“0”做到了“1”——他所創辦的“云洲智能”是中國第一家無人船艇民營企業,并擁有全球無人船艇市場一半以上份額。

“創新創業,就要選擇大灣區?!睆堅骑w眼中的大灣區是“寶藏之地”,三地不同教育體系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優勢互補,是大灣區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區別于世界其他灣區的獨特優勢。

位于深圳福田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內,香港青年何耀威致力于推廣無創血糖連續監測可穿戴設備。與張云飛類似,他和團隊在香港做基礎研究,有了初步成果后落戶深圳產業化并推廣。

“香港有全球知名高校,培養了大量國際化科研人才;深圳擁有完善的科技產業及商業推廣產業鏈,進入內地市場更為方便快速。深港兩地形成合作、互補的良好局面?!焙我f。

張云飛和何耀威的故事是大灣區協同創新的一個縮影。

創新人才在香港、澳門進行基礎研究,在大灣區內的珠三角9市創業,將先進科研資源與發達制造業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向國內巨大的市場?!案郯母咝?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成為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強有力引擎。

這是科技創新的“智聯通”,也是企業與企業牽手、企業與市場深度融合的“企聯通”。

創新創業需要營造良好的服務和平臺。

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對接國際先進科研規則、便利港人的深港科創“政策包”,在科研項目管理、基礎研究、轉化孵化、人才引進等方面提出24條舉措;

在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青年,可以申請辦公場地免租金、創業資金資助、住宿補貼、貸款貼息等……

類似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在大灣區內遍地開花。接近600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活躍在大灣區,夢想的種子在大灣區紛紛破土發芽、開花結果。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逸動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動船外機,正在湖泊中進行測試。

“松山湖是一塊寶地,我們擁有一個天然的測試場。”公司聯合創始人潘宗良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求學期間開始研究新能源船舶?!斑@里匯聚了粵港澳的人才,有深莞先進制造支撐,供應鏈企業大部分都在1.5小時車程內,是完美的創業之地?!?/p>

無論是在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和東莞,還是西岸的珠海和佛山,這些充滿夢想的港澳青年,通過聯結香港、澳門、內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應鏈等資源,利用大灣區獨特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打開創新發展的廣闊天地。

灣區經濟要經過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四個階段。然而,在調研過全球四大灣區后,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驚奇地發現:“粵港澳大灣區恰好把這四個階段的元素和機會整合在一起,同一個時間段同時存在,這是大灣區的顯著優勢。”

張光南還發現,除了采礦業外,大灣區內其他工業門類齊全,相比其他三大灣區完備。

灣區天地闊,發展大有為。

如今,灣區創新協同正瞄準“卡脖子”難題。

“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坐落在東莞松山湖,其對我國探索前沿科學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介紹,散裂中子源科研申請中,港澳地區占四分之一。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還與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共建“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快速推動創新資源跨境流動。

珠江東岸,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串聯成大灣區“科創脊梁”;

珠江西岸,南沙科學城、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計劃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灣區腹地,中科院已布局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等多個大科學裝置……

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呼之欲出,“科創大灣區”正加速崛起。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當前,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灣區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你追我趕。新時代新征程,新擔當新使命,投身粵港澳大灣區,揚帆憑借力,奮楫正當時。 

■深圳特區報記者葉志衛羅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