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穿過華強北博物館時光廊道。新華社發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海報。
?深圳海洋博物館效果圖。
?觀眾在深圳博物館參觀。深圳晚報記者余海洪攝
?自然科普展上的小觀眾。馮明攝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深圳,一座正在崛起的“博物館之城”。截至2021年5月初,深圳的博物館總數為58家,其中民間博物館40家,占比69%,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國深博物館(暫用名)、深圳海洋博物館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文化特質的博物館正在建設之中,為深圳未來的博物館事業畫出了美麗的藍圖。
到2035年,力爭博物館總數達到150座
多年以來,深圳市政府出臺了不少扶持措施,以發展完善深圳特色現代博物館體系。未來深圳的博物館版圖將會是什么樣?從規劃數據來看非常清晰:根據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組織編制出臺的《深圳市博物館事業發展五年規劃(2018-2023)暨2035遠景目標》(下簡稱《規劃》),到2023年,推動博物館總數達到80座左右,深圳將被建設成國內知名的博物館大市;到2035年,力爭博物館總數達到150座左右,各區建設至少一家區級博物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事實上,建設“博物館之城”是一項綜合性的復雜工程,并非只是“博物館數量和規模增長”這個單一向度。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毛少瑩參與了《規劃》的編制。她告訴記者,國際頂尖的博物館之所以世界聞名,一方面是基于其美輪美奐的博物館建筑和巨量的展品,另一方面也與它們極為高效、專業的運作機制和公共服務水平有關。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深圳的博物館規劃還特別強調了博物館的體制機制創新、文物藏品收藏、博物館集聚區、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市內外博物館合作、博物館跨界融合等要點。
此外,非國有博物館分布的“碎片化”、社會影響力不足、博物館文物藏品來源日漸減少、資源競爭激烈等局面也得到了重視。《規劃》指出:深圳的博物館事業要另辟蹊徑,深入挖掘,大力發展特色館、行業館、數字館,努力實現博物館事業“彎道超車”。事實上,深圳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深圳非洲文化藝術館、深圳望野博物館、金石博物館、梵亞藝術博物館、華強北博物館等非國有和國有博物館都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桿性博物館,來自國內甚至世界各地的同行都趕來學習和取經。
科技賦能,探索博物館無窮可能
在未來的博物館,舊有的展覽傳播方式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文化傳播特點,是否契合當下人們的文化吸收習慣,如何加強博物館教育傳播功能,讓文物更好地“說話”等,都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思考。
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部主任黃陽興認為,未來的博物館需要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服務公眾,激活藏品,注重多元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而科技革命還將推動大數據分析和虛擬術的博物館廣發運用,帶來博物館發展與服務的全新變革。據悉,近年來深圳博物館在探索新型融合型的傳播之路上做了很多創新嘗試,比如從2020年起,深圳博物館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建立了“聽見·深博”官方電臺,用接地氣、有溫度的話語體系來傳播文博知識,打造出“聲”入人心的文博內容產品,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輕松了解傳統文化。
文博策展人、深圳大學助理教授肖浪認為,未來的博物館擁有無窮的可能性,通過各種科技革新做到以前無法想象的事,比如讓觀眾和拉斐爾交談如何作畫,和千年前的埃及工人一起設計金字塔,甚至體驗一次恐龍踏過大地的震撼。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員楊立青表示,用開放的姿態打開傳統的邊界,以廣泛的館際合作和國際聯通來讓博物館既有本土性,又極具國際性,未來的博物館完全可以做到“立足一館,閱遍全球”。
今天是博物館日快來這些地方打卡
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深圳不少博物館都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饗觀眾。
深圳博物館
為期一周的主題活動
深圳博物館早早策劃準備為期一周主題活動,包括免費文物鑒定、專家導賞、專題展覽教育活動、迷你深圳·行——建黨100周年紅色研學之旅、“我的博物館之旅”紀念手賬本體驗活動、歷史文化大講堂、龍門石窟與北朝隋唐造像藝術研討會及公益講座等。來自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及深圳博物館的文物鑒定大咖專家,為市民提供免費“鑒寶”尤其難得。
南山博物館
“良心巧匠”文物修復體驗
南山博物館在今天下午舉辦“良心巧匠”文物修復體驗活動,古陶瓷修復師姚金甫將帶領觀眾了解文物修復基本知識,親手體驗石膏修復。
華強北博物館
用聲音鏈接深圳過去與未來
5月18日,華強北博物館新展“‘深聲’不息”開幕,此次展覽打破以視覺為主的展覽模式,特邀“城市聲音博物館”藝術家團隊和侯登科紀實攝影大獎獲得者李政德參展,通過聲音鏈接深圳的過去與未來,以“聆聽+視覺”的方式打造一場獨特的視聽盛宴。
深圳珠寶博物館
聽嘉賓分享珠寶藝術魅力
深圳珠寶博物館在5月18日下午舉辦“恢復與重塑——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茶話分享”。活動以禪茶為媒介,邀請經濟學家、深圳市黃金珠寶文化研究會會長曹陽,珠寶藝術家、黃金藝術倡導者陶藝家孫倩等主講嘉賓進行深度分享,開啟一場思想的碰撞之旅。深圳晚報記者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