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自拍亚洲欧美老师丝袜_日韩黄色在线_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深圳科技:打響六張牌做強創新鏈

發布時間:2021-04-26來源:深圳商報編輯:吳猛

4月20日,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節點的光明科學城建設迎來大動作。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舉行集中入駐儀式。深圳灣實驗室場地二期項目、材料基因組臨時實驗配套設施啟動建設,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光明科學城創新驗證轉化基地(深圳大學)簽約落地……

這是深圳這趟創新列車迎來的一次加速度。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雙中心”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圳,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新動能。

整合牌

形成1+1>2乘數效應

在科研機構集中入駐光明科學城的同時,工人們正在對科學城啟動區內5棟已封頂的建筑進行機電安裝、裝修幕墻等工作,一條空中連廊將它們串聯在一起。完成設備安裝后,這里將崛起腦解析與腦模擬平臺、合成生物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

放眼更大的時空區域,到2035年,光明科學城將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方面的新部署。

建設“雙中心”,恰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兩大國家戰略疊加形成的“雙區驅動”,深圳需要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形成1+1>2的乘數效應。

2月1日,8K超高清電視試驗頻道開播暨全鏈路直播實驗開啟儀式在北京、深圳舉行,鵬城實驗室聯合國內高校與企業制定的AVS3視頻編碼標準是幕后功臣之一。三年前成立的鵬城實驗室是國家在深圳布局的國家級重大科研機構。此外,深圳灣實驗室、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已被納入國家戰略科研平臺建設體系,成為協同創新的重要平臺。

截至記者發稿時止,深圳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廣東省實驗室4家、基礎研究機構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各類創新載體2700多家。

攻關牌

各類創新載體敢啃硬骨頭

科技資源整合的目的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淬煉攻克“卡脖子”難題的真功夫。

“十三五”期間,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732.2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28億元,預計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93%。去年底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不低于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

作為基礎研究的主戰場,深圳高校發展迅速。目前深圳已開辦全日制高校15所,深圳的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中有9個落戶高校,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也上升為部省市共建戰略平臺。去年,深圳還聚焦關鍵元器件,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重點項目7批共80個,資助金額達7.21億元。

持之以恒開展基礎研究,讓各類創新載體不斷啃下硬骨頭。在這場技術攻關戰役中,除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也是創新的重要主體。目前,深圳擁有科技型企業5萬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8650家,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以5G為例,早在去年8月,深圳就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取得5G基站密度國內第一、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全球領先等多項殊榮。在5G戰場上,深圳企業展現出超強戰斗力。據德國專利信息分析組織IPlytics統計,截至去年10月,華為的5G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

產業牌

推動0-1-N產學研遞進

“這里擁有最好的創業生態、最好的供應鏈,對于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業者,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心。”易視智瞳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卜夫如此點贊深圳的創新環境。作為一名已經在深圳打拼6年的香港創客,完備的產業配套幫助黃卜夫快速將技術落地,其主導研發的精密點膠、視覺檢測等核心產品已批量應用于華為、歐菲光、藍思科技等頭部企業。

依托成熟的市場機制,深圳不斷推動0-1-N的產學研遞進,為科技創新提供重要后盾。

以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為例,去年兩者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72.5%和66.1%。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也達37.1%。

體制牌

讓千里馬跑得更暢快

踏上新征程,迎接新使命。通過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圳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為科技創新營造優良軟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城市、建設國際領先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國際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建設科技創新治理樣板區等方面,推動深圳在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上率先破題。

體制創新激蕩改革活力。去年2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科創委打破常規,率先以“懸賞制”方式組織疫情應急防治科研攻關。

“懸賞標的以產品和實效為導向,不唯論文。我們還鼓勵牽頭單位會同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可以靈活選擇‘賽馬式資助’‘里程碑式資助’‘事后資助’和‘揭榜獎勵’。”科創委工作人員解釋說。

目前,這項“懸賞制”科研攻關已實施多輪,從中跑出了一大批技術含金量高、市場反響好的黑馬選手。

人才牌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去年12月1日,郭騰飛辭掉美國的工作后加入深圳灣實驗室,成為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員,并組建了自己的課題組,從事多模態神經影像、血漿或腦脊液生物標記物等數據分析,開展老年人大腦神經衰退性疾病相關研究。到今年3月時,課題組已聚集了4名碩士、1名博士后。

加入深圳灣實驗室之前,郭騰飛曾于2018年4月獲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博士后身份繼續神經衰退類疾病的研究。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目前,深圳的人才總量突破6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近1.8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僅郭騰飛所在的深圳灣實驗室自2019年成立以來,就已快速建立起一支656人的隊伍,科研人員占比超八成。

開放牌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汪云興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國家在整體增加投入的同時,“加碼”地方、區域性的科技創新。在此過程中,要強化政府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根植著開放基因。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與其他創新高地的互聯互通,串珠成鏈,為國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支撐。

合作共贏方能凸顯大灣區的區域經濟魅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位居世界創新集群第2位。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兩周年之際,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集聚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西門子能源深圳創新中心等超過140個高端科技項目。

記者從深圳市科創委獲悉,去年已有5000多萬科研資金跨境過港使用,并首次將澳門高校納入資助范圍。深圳市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上線運營以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共享,已登記儀器9262臺套,其中5612臺套已實現共享。

深圳還布局建設了10家海外創新中心,累計組織路演活動、創新大賽、科技峰會逾百場,孵化海外項目200余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活躍度大幅提升。深圳商報首席記者王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