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年,保障貧困戶就業、收入穩定尤顯重要。今年5月13日,首個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在廣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縣揭牌成立。
廣西作為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省區,外出務工是不少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產業發達、市場用工需求旺盛,成為勞動力就業首選。隨著服務中心成立,通過利用“互聯網+”優化勞務協作模式,實現廣西勞務工就業意向與珠三角市場用工需求精準匹配。
同飲一江水,兩廣一家親。在推動粵桂扶貧協作過程中,深圳始終堅持市場化導向促進合作、協作,以當地所需、深圳所能,從勞務協作到技能培訓,從產業轉移到產業共建,實現協作共贏雙向造血、活血的長久之計。
勞務協作:送崗上門點對點服務
“我的難題解決了!”今年2月25日,來自廣西河池環江縣的務工人員班麗花乘坐愛心巴士返深復工。她說,廠里早就復工了,一直沒有車,回不到深圳,幸虧扶貧部門組織了免費專車直達。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西貧困地區勞動力外出就業受阻,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眾多企業又面臨復工復產“用工難”。為此,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按照統一組織、統一體檢、統一免費包車、統一防護保障、統一跟車服務的五原則,積極開通“點對點”專車、專列。
為助力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工作組還積極開展“送崗上門”,通過發動各縣開展互聯網招聘,大力推廣遠程面試,打造“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的線上就業服務活動,同時開展“縣對區”網上招聘對接,并多次組織深圳等地企業赴廣西現場招聘。
“你有什么技能?”“你的就業意向是什么?”……在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陶含英認真地采集貧困勞動力的基本信息,通過搭建粵桂扶貧勞務協作資源信息共享平臺,讓東部企業、西部勞動力均能了解對方基本情況。同時,服務中心搭建了決策輔助平臺,統一做好貧困地區勞動力集中轉移輸出的組織工作。
據統計,今年以來工作組共組織專列21車次、專車1597車次,點對點運輸務工人員返粵復工務工,總計748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數28572人、占比38.15%,為廣東重點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勞動力支撐。
技能扶貧:訂單式培訓畢業即就業
今年3月2日,一則緊急信息在深圳攜創高級技工學校班級群迅速傳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學生即將前往實習的邁瑞公司面臨用工短缺難題,部分醫療設備無法實現批量生產。
攜創技校2018級學生楊秋月在群里自告奮勇,第一個報名支援一線。楊秋月來自廣西巴馬縣所略鄉,得益于“深桂雨露直通車”技能扶貧項目,她走出大山來到深圳。在她的影響下,54名來自廣西巴馬的學生奔赴邁瑞公司生產一線頂崗實習。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東西部扶貧協作人力資源建設基地”“全國貧困地區勞務技能培訓基地”兩項稱號的民辦技校,攜創技校自2005年開始,為幫助貧困地區貧困生繼續學習、轉移就業,同時緩解深圳工業企業技術工人緊缺局面,學校先后與貴州、廣西等省市扶貧部門合作,重點招收貧困生來深開展技能培訓。
此前,各地開展技能扶貧以勞務輸出地為主,但往往在當地培訓后,勞動力難以輸出、難以實現就業。攜創技校創新探索,將輸出地培訓轉變為就業有保障的輸入地培訓,使得貧困地區勞動力與深圳市場用工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學校專業是根據深圳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設置,包括有計算機、電子商務、幼教、養老護理等。”攜創技校校長伊俊宏說,學校采取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畢業實習即實現就業,“開展技能扶貧,就是要讓貧困生有一技之長,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產業合作:深企入桂助力扶貧也壯大自己
產業是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重要舉措。
位于廣西東蘭縣三石鎮的龍華高科技產業園是粵桂扶貧協作項目之一,產業園先后引進漢科電子、俊宏精密電子等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通過“子母扶貧車間”的形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市場,又促進了受援地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就業,實現雙贏。
圍繞巴馬優質山水自然資源,深圳瞄準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三個核心業態,攜手河池市巴馬縣打造“深巴大健康試驗區”,通過發揮深圳市場優勢,引導灣企進駐,先后有41家企業落戶巴馬,投資達到338億元。
巴馬縣委副書記、縣長藍海州說,目前“深巴試驗區”為巴馬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提供保障,也為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為推動巴馬高質量脫貧、促進縣域經濟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據統計,自2016年牽頭負責粵桂扶貧協作以來,深圳積極引導221家企業到百色、河池開展扶貧,受益貧困人口11.33萬人,直接帶動就業7596人;建設66個產業園區,引導入園企業90個,夯實了貧困縣的產業發展基礎;援建扶貧車間208個,安排家門口就業1.36萬人,范圍覆蓋624個貧困村。
■深圳特區報記者林捷興石義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