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經濟大省,民營市場主體占全省市場主體的96.4%,深圳的占比更是高達97.7%。民營經濟在深圳發展得好不好,法治化營商環境尤為重要!那么應如何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鐘健平介紹,廣東法院不斷提升對“兩個毫不動搖”的認識,堅持以平等保護為核心,對各類產權主體的訴訟地位和法律適用一視同仁,認真落實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平等、法律適用和法律責任平等、司法保護和訴訟服務平等。
“首先要切實依法保障企業家人身安全,各級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準確把握創業創新與非法經營、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等的界限,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對不宜認定為經濟犯罪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宣告無罪。”
“近年,廣東通過再審程序依法糾正多件涉產權申訴案件,如對黃裕泉騙取貸款、潘亞海合同詐騙等再審案依法改判無罪。”鐘健平告訴記者,“廣東出臺了全省法院規范民營企業負責人適用取保候審工作指引,堅決避免‘一關到底’式的簡單執法,盡可能減少強制措施給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近一年來全省法院共受理96名民營企業負責人作為被告人提出的取保候審申請,對其中90名被告人決定取保候審,分別同比增長190%和230%。這些都會對廣東、對深圳的民營經濟保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是要加大企業財產權益的保護。”鐘健平進一步說,一方面要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向民營企業敲詐勒索、強迫交易、高利放貸等違法犯罪,如依法嚴懲深圳陳永森等一批非法壟斷當地市場的“市霸”“行霸”;另一方面,要嚴格規范財產保全。廣東出臺了規范財產保全的十條措施,嚴防超范圍、超標的、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堅決依法糾正違法查封行為。依法支持“活封”、財產置換等保全方式,嚴格限制保全企業生產經營必需的財產和企業基本賬戶,最大限度降低財產保全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近一年來對6880件民事案件采取靈活保全措施,同比增長95.7%。深圳中華自行車公司等一批民營企業得益于“活封活扣”實現脫困,此外還及時兌現勝訴權益。嚴格規范納入失信名單和限制消費措施,對陷入困境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探索設置適當寬限期。
“還要讓廣大民營企業家感受到公平的競爭秩序。”鐘健平指出,去年以來,廣東法院共審結涉民營企業民商事案件95.2萬件,審結民事壟斷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1486件,如依法審理深圳谷米公司訴武漢元光公司非法獲取他人大數據構成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等,維護自由競爭和公平市場秩序。加強對民間借貸、勞動爭議、公司分立或合并、企業破產等虛假訴訟高發領域的司法審查,率先探索建立虛假訴訟失信人制度,審結虛假訴訟犯罪案件59件,防止惡意利用訴訟打擊競爭企業。依法認定政府與企業簽訂的行政協議效力,保護企業合理預期。
鐘健平表示,接下來,全省法院將緊緊圍繞“雙區”建設、“雙核”發展,進一步加強財產制度、科技創新、公平交易等領域的司法保護,按照“堅持公平競爭、遵循市場規律、支持改革創新、加強法治保障”的要求,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深圳報業集團記者古國真李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