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布置給深圳城市治理出的一道題。”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社會學副教授龔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何回答好這道題?龔建華說,答案可以從十九大報告、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尋找,就是提升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治理現代化的基調色彩就是科學化。科學化的前置要求就是城市治理必須遵循科學理念,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進行;科學化的路徑依賴就是城市治理對于科學技術的擁抱,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現代科技要更快更好地應用于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城市規劃、城市營建,還是城市管理、城市病的解決等一系列城市治理挑戰;科學化的制度設計則是城市治理的基礎性保障。
“前置要求+路徑依賴+制度設計,城市治理的科學化帶來的就是總書記提出的‘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龔建華表示。
法治化則是城市治理的背景色,依法治市是深圳邁向“全球標桿城市”的必由之路。深圳這座中國最講規則之城“要強化依法治理,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龔建華說,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即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快提升法治能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第一責任人,針對既往基層流布的“擺平就是水平”工作理念進行法治思維的系統性滌蕩,建設法治政府進而引導法治社會的構建;另一方面,全社會需要養成法治信仰,從單個的城市人到分散的城市社會進而發展到整個城市,法治都應當成為我們最為珍貴的價值追求。
“民主化是我們城市治理的絢爛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是城市善治的最佳表現。”龔建華說,作為有著40年歷史的移民城市,深圳的基層社會組成了一個個“衣帽間式的共同體”——欣賞歌劇表演時我們似乎經歷了一番共情、達成了短暫的共識,穿上外套走出門外,我們又是一個個相互陌生的城市他者。
如何從這種“衣帽間式的共同體”發展到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龔建華認為,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是最佳選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這座城市的人民滿意,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城市治理的各個環節我們都應當持開放的態度,鼓勵、引導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進而共同享有美好的城市生活。
龔建華總結說,科學、法治、民主,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三原色相互交融,相互補色,必將使得深圳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越來越色彩繽紛、光彩奪目,也一定會為世界城市治理提供了一抹中國色系。新時代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為特區新一輪發展吹響了號角,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身份在世界城市競技舞臺中,經由治理現代化的破局之道,定能展現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魅力。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陳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