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自拍亚洲欧美老师丝袜_日韩黄色在线_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雙區疊加” 創新潮涌

發布時間:2020-10-10來源:深圳特區報編輯:吳猛

南京江北新區

工作人員實時監測生產數據。

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自去年8月揭牌以來,主動扛起國家賦予的職責使命,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率先在變化變局中勇闖新路,堅定不移用高水平開放之姿擁抱世界,深化制度創新,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深圳特區報“高質量發展——經濟特區(新區、自貿區)行”采訪組近日深入江蘇自貿區的南京片區、蘇州片區采訪,聚焦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展現自貿區成立一年所取得的成績。

從南京市中心區驅車一路向北,經過一條穿越長江的地下隧道,就來到了江北新區。這里地處長江以北,曾是南京的發展“洼地”,如今基因、芯片、金融等一批現代新興產業在此集聚,成為創新發展的一片熱土。

2019年8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以下簡稱南京片區)在這里落地以來,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切實發揮自貿試驗區與國家級新區“雙區疊加”優勢,著力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示范區和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簡稱“兩區一平臺”)探新路、促改革,走出了一條既符合自身實際又具備改革示范效應的發展路徑。

獲批一年來,南京片區新增注冊企業1.4萬余家,注冊資本超900億元,日均新增企業39家;引進外資企業85家,實際利用外資8.8億美元。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貿易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外貿進出口增長18%,服務貿易增長40%。

抓制度創新,累計形成200多個改革創新案例

“江北新區與南京自貿片區區位重合、政策疊加、聯動發展。”在9月16日召開的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制度創新及營商環境推介會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表示,南京片區將用最精簡最便捷的行政審批、最公平最硬核的法治環境、最完備最給力的政策支持,打造“國際化創新策源地”。

制度創新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圍繞這一核心任務,南京片區強化聯動創新,以南京市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園區為主體,建立“聯動創新發展區”,推動制度創新全域共試、高端產業全域共建、功能平臺聯動共享,更好發揮南京片區“改革試驗田”作用。

南京片區認真落實江蘇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企業需求、改革經驗、創新成果“三項清單”,落實一批重點改革任務,形成改革任務推進的工作“閉環”。具體包括:落地全國首個國家生物醫藥公共檢測服務平臺,搭建全國首個數字資產登記結算平臺和數字普惠金融一體化服務平臺,啟用全國自貿試驗區首個原創知識產權認證平臺,成立江蘇首個自貿試驗區國際商事調解中心,開設全省首個全面授權商標窗口,打造全國首個區域集成評估改革示范區。

聚焦片區發展定位,南京片區著力在特色產業集聚、創新生態打造、人才高地建設等領域開展制度創新,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一年來,南京片區在創新生態營造、產業鏈集成、金融開放創新、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推出200多項改革創新舉措,形成了60多項體現首創要求的制度創新成果,7項改革試點經驗、7項創新實踐案例在全省復制推廣,“搭建生物醫藥集中監管與公共服務平臺”案例入選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按照“填補空白、領先一步、爭取首創”的思路,南京市及江北新區先后出臺27項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南京片區在創新生態打造、主導產業建設、人才高地構建、投資貿易便利化等重點領域進行差異化探索與集成式改革,并在綠色金融、總部經濟項目、區塊鏈場景應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多項首創舉措。

抓特色發展,打造“國際重要創新策源地”

2019年9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落地南京片區,成為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確保雙方合作高效推進,南京片區建立了工作專班和服務機制,并提供創投基金、專項資金、專門政策等支持中心發展。

南京片區緊扣“兩區一平臺”定位,把建設“國際重要創新策源地”作為首要任務,在創新要素集聚、知識產權保護、人才高地建設等方面不斷深化“個性”探索。

在加速創新主體集聚方面,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特色發展模式,通過“一所兩制”、民辦非企等機制設計,目前南京片區累計備案新型研發機構61家,約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其中生命健康與集成電路市級備案新型研發機構分別占全市的40%與27%。累計孵化引進科創企業960家,培育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共83家,其中獨角獸企業1家、培育獨角獸企業13家、瞪羚企業69家。

在優化創新平臺支撐方面,以劍橋大學南京科創中心、下一代互聯網工程中心南京創新中心等八個重點創新平臺為引領,積極探索創新平臺建設模式,更好發揮要素集聚與產業帶動作用。目前,南京片區已建成4個國家級孵化器、38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7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美國波士頓、硅谷,英國牛津、劍橋和瑞典建立5個海外創新中心,在英國倫敦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建立2個海外離岸孵化器。

在打造人才發展高地方面,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通過“引、育、扶”精準支撐,打造覆蓋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中青年人才、海外人才,從塔尖到塔基的“人才金字塔”服務體系,集聚培育各類高層次人才2000余人,其中諾獎得主2人、中外院士58人、科技頂尖專家35名、創新型企業家78名。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設立片區人才舉薦委員會,出臺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舉措,啟動海外人才合伙人計劃,上半年吸引40位外籍人才來片區創業就業。

在積極打造“國際重要創新策源地”的同時,南京片區注重抓好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芯片之城”、引領國際產業創新前沿的“基因之城”和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揚子江“新金融中心”,今年前三季度集成電路與生物醫藥主營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8%與32%,預計全年收入將分別突破500億元和1000億元,發展質效實現明顯提升。

抓開放合作,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企業關注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今年2月,江北新區誕生首個通過“告知承諾制”審批的建設項目環評。南京匯和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及其環評編制單位在向江北新區行政審批局遞交了相應承諾書后,當日即取得批準文件,實現項目環評“承諾即批復”。

“我公司及環評編制單位通過微信提交承諾書掃描件,當天就收到了環評批復電子版,審查、公示環節全部取消,當天提交、當天批復。”南京匯和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書燕說。按正常程序,辦理這些環評手續,至少也需要8個工作日。

對標世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南京片區持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

——政府職能轉變不斷加快。開展“證照分離”全覆蓋試點,全省首創零售藥店“一業一證”審批模式;深化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廣建設項目“信用+承諾”審批、數字化聯合圖審、分階段報建、拿地即開工模式,項目建設從申請到開工可壓縮至20個工作日;探索市場主體“容錯”機制,率先發布33項市場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

——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放寬服務業投資領域,落地全省首個外商獨資職業技術培訓機構、江蘇自貿試驗區首家境外律師事務所代表處;國內首創“基礎+特定”資質企業備案新模式,食品、化妝品、跨境電商等特定外貿企業整體審批時間壓縮70%;探索特殊物品集中監管、聯動監管、協同監管,蛋白質藥物等生物制品進口審批時長由原有20-30個工作日縮減為1-3個工作日。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扎實成效。開展境內外匯(NRA)賬戶改革試點,率先辦理江蘇自貿試驗區首筆企業錯幣種跨境融資業務,落地全省首單首筆跨境人民幣創新試點業務;搭建科技金融“1+N”服務體系,開展新金融基礎設施(數字金融研究院)試點,4個項目入選人民銀行與國家六部委聯合開展的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法治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扎實成效。打造全國首個法治園區,推動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知識產權法院、南京環境資源法院等優質司法資源入駐;全省首創境內外律所“多元復合式”聯營模式,探索境內外法律服務機構合作設立第三方調解組織。

江北新區自貿區綜合協調局局長張樂表示,接下來,南京片區將繼續突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首創引領,圍繞破解難題,努力形成一批國內省內首創的制度創新成果,更好賦能創新策源地建設,同時加快推動重點改革落地見效,探索聯動創新合作路徑,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真正擔負起“試在江北、用在南京、服務江蘇、貢獻全國”的使命。

■深圳特區報記者余海蓉竇延文/文楊少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