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團與深圳經濟特區同齡。公司1980年1月成立,1982年9月投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見證了深圳的成長與發展。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董事長兼CEO麥伯良在位于蛇口的集團總部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擁有24個全球冠軍產品
作為一家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多元化跨國產業集團,中集在亞洲、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區擁有300余家成員企業及4家上市公司,客戶和銷售網絡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是深圳培育了中集,而中集也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者、親歷者,是融入深圳的一張名片。”談起中集的發展歷史,麥伯良充滿自豪。他說,在世界知名的機場乘坐飛機,幾乎都能看到中集的登機橋,這是令“中國制造”引以為傲的一件事。
麥伯良說,中集目前有24個世界冠軍產品,年營收接近1千億,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做生意,在30多個國家有投資,而且大部分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中集員工中,有6千人是海外員工,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歐美籍的員工。
多年來,中集一直實施多元化的發展策略,這令公司贏得了優勢,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對此,麥伯良顯然有了自己的解決之道。“中集現在正在整理業務,準備把一些沒有特別優勢的、過一段時間也看不到未來的業務清理出去,把能做成世界冠軍產品的業務梳理出來加大投入。”他說,有一些細分的產品,中集會清理出來,交給那些比中集做得好的企業去做。“該賣的賣,該關的關,中集未來會更加聚焦。”
創新是最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中集的核心競爭力。麥伯良說,中集的創新無處不在。
中集集裝箱的木地板,作為承重的主要部分,要滿足各類物品在各種極端運輸條件下強度和耐候性的要求。長期以來,集裝箱木地板以生長于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一種硬木——克隆木為原材料。但在2000年以前,這些看似簡單的木地板竟然完全依賴進口。中集開始技術創新,尋找克隆木的替代品。在無數失敗實驗之后,中集找到一種既能符合地板性能要求,又能滿足環保要求,又可持續供應的材料——澳大利亞桉樹,并同時掌握了制作此類地板的工藝技術。這是一項引起全行業變革的創新發現,初期還受到國際專家的質疑,但經過批量試用后,得到客戶認可。
此后,經過數年的潛心鉆研,中集木業在竹木復合地板研發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和行業變革。2012年,因為竹木地板這一項成就,中集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新型竹木復合地板,有效減少大面積森林砍伐,保證了集裝箱行業的原材料供給,保護了熱帶雨林,擺脫了依靠進口并將供應鏈全部移到中國了,同時對山區扶貧起到了價值貢獻和降低成本,實現了多方共贏。
“當然創新是有條件的。”他說,首先得益于中集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優勢,其次是有一個好的治理結構,擁有董事會、股東會的科學治理結構。“在企業的重大決策方面,由董事會和股東會最后決定,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同時,中集有很好的共同事業的激勵機制,讓核心團隊跟全體員工和企業可以榮辱與共。“做不好大家都不拿錢,做得好跟大家分享成果。”
緊跟國家戰略布局高端產業
目前,中集從最初的集裝箱延伸到能源化工、海洋工程裝備等9大領域,尤其是藍鯨1號等海洋工程產品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
麥伯良說,中集做一個產品,首先看是否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至于產品掙不掙錢,要用更長遠的維度去看,只要值得就會做下去。“譬如模塊化建筑,短期不賺錢,但對人類貢獻很大,將來也肯定會賺錢。”他說,中集瞄準海工,就是看到現在海洋的開發還不到10%,中國要做海洋強國,需要過硬的裝備才能開發和利用,中集現在就搞深海養殖、海上風電、可燃冰開采等設備,未來大有可為。
談及深圳“雙區”建設以及中集未來目標,麥伯良特別提到,中集將緊跟國家戰略,積極布局有前景的產業,中集現在發展的冷鏈產業就是其中之一。他說,隨著現在中國的消費要求越來越高,冷鏈未來15年,將會在中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以簡單冷藏車為例,美國一年需求5萬多臺,中國去年才4萬臺。但以中國的人口比例,要達到美國這一水平,一年需要20萬臺。“再以醫藥冷鏈、海鮮河鮮冷鏈、家禽冷鏈、蔬果冷鏈為例,這些都是未來需要且中集具備優勢的方向。”
他提到,中集正在規劃以中集資源和產品,參與一些大健康產業和教育項目。中集模塊化建筑已開始進入學校,福田在建的10所學校,中集就做了5個,學校用模塊化幾個月就可以建成。“大健康高端服務方面,中集是全球化企業,具備整合全球資源的優勢,可以與國際大企業合作,把有關大健康產業項目引入中國。”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吳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