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自拍亚洲欧美老师丝袜_日韩黄色在线_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發布時間:2020-08-31來源:深圳特區報編輯:吳猛

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不僅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增強綜合實力、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支撐和根本保證。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走出了一條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經濟持續提質增效的路徑。如今,深圳正面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順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要求,繼續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對深圳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為此,深圳特區報采訪了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

一、深圳的工業化發展之路反映出從數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轉變的過程

“深圳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工業化發展道路。”向曉梅講到,深圳的產業發展是以工業化為主線的,總結40年來深圳工業化發展的成功之路,可以得出兩大結論。

一是深圳的工業化是通過不斷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特別是國際競爭優勢來獲得發展的。借助比較優勢的動態化調整,要素資源得以從低附加值領域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領域轉移,由此實現了產業的持續升級。

二是深圳的產業發展以工業化為主線,經歷了初期、中期以及現在從中期向后期轉變的發展階段。從縱向上看,深圳的工業化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通過培育競爭優勢,深圳的工業化朝著效率更優的發展階段邁進;從橫向上看,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深圳都能通過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整合全球資源,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優勢。

向曉梅認為,工業化的深化強調的是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其本意是一個地區由于工業的發展,帶來地區國民收入的增長以及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深圳的工業化發展之路,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從數量經濟轉向質量經濟的過程,是深圳不斷走向現代化的深刻實踐。

具體從深圳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看,向曉梅把深圳的工業化進程分為三段。從上世紀80年代建立特區到90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深圳工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深圳在生產結構上發揮勞動力、土地等要素資源稟賦優勢,主要利用改革開放的特殊政策及毗鄰港澳的獨特區位優勢,承接港澳等地轉移進來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發展“三來一補”,積累了原始資本和經驗,邁出了工業化的第一步。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00年,是深圳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此時,深圳在已有的資本和經驗基礎上,開始打造自己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育本地競爭優勢。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迅速崛起并蓬勃發展。“在華強北,我們起初主要是從國外采購電子零部件,本地進行設備組裝,后來逐漸能夠生產部分零部件,進而形成了產業鏈條。”這一時期,深圳一方面不斷積累相關產業的規模優勢,同時也開始注重研發和自主創新,為未來布局。華為、中興等企業也在此時開始嶄露頭角,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不但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得到大幅提升,在國際市場上也開始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進入21世紀,深圳從工業化的中期走向工業化的后期。在這一階段,一方面從制造業本身來講,競爭力在持續增強,無論是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國際競爭力,都有了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空間上逐漸形成了以深圳為核心向周邊輻射的產業格局。同時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在融合發展,除了制造業比重和質量不斷提高外,以金融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深圳經濟的新增長點,并對制造業產生了促進和推動作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開始作為驅動發展的雙輪,不斷推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

向曉梅認為,深圳作為第一批經濟特區,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同步推進。深圳的工業化實踐不僅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在世界意義上,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借鑒。

談及深圳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向曉梅認為,深圳一方面要從打造未來產業出發,布局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前瞻性的產業,重視產業關鍵環節的創新,在航空航天、深海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等方面力圖有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深圳要繼續深挖制造業潛力,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首先,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構建融合平臺,創新融合模式,找到真正的融合點。其次,要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創新科技,在專用零部件制造上突破“卡脖子”的難題,培育更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再次,要推動制造業載體升級。從工業園區到產城融合,再到現在的產業新城,制造業載體的變化反映了土地集約化發展的趨勢。未來,制造業可以“辦公室”的物理形態存在,使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最后,要提高制造業智能制造水平,加快生產設備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變革制造業生產組織方式,提升制造業競爭力。

二、深圳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是提高服務業的質量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既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如何推動深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事關深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命題。

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第一產業增加值25.2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0495.84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6406.06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0.1∶39.6∶60.3調整為2019年的0.1∶39.0∶60.9。

對此,向曉梅認為,隨著工業化的深化,工業的比重會發生變化,當工業化從中期進入到后期時,第三產業的占比將逐步提升。

“對于第二產業,我們主要看發展質量的相對變化,制造業比重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導致的。”向曉梅解釋到,“現在很多制造業的形態發生變化,它不再是純粹的制造業形態,比如有些制造業企業生產產品之前,會先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私人訂制,定制過程中的設計、研發就屬于服務業范疇。”

對于第三產業,總量和比重的提升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水平。城市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特別是發展到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標志性的特征就是第三產業的占比在提高,在產業結構上轉變為服務型經濟的發展模式。

“接下來,深圳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就是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向曉梅提出,提高服務業的質量,首先要繼續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隨著制造業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服務業要同步跟進,因為服務業的服務對象是制造業,如果制造業競爭力水平提升了,服務業也需要走向高端化高級化,發展現代服務業,使服務業真正作用于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要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對于金融業,深圳證券交易所等一系列金融機構的建立,深圳形成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制造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深圳應該進一步發揮金融產業優勢,服務好實體經濟,尤其是在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以及智能制造方面,金融業要為其提供資金保障。此外,也要完善法律咨詢、知識產權交易等各種中介服務,順應都市型經濟發展,為市場主體提供便利。

向曉梅特別談到,深圳發展現代服務業應該注重滿足人的需求,在“幸福導向型”產業上加強布局。她解釋到,人對幸福的需求是多元的,從對生存的基本要求到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多個層面。要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產業發展必須回歸到人的需要,以人為本。對于深圳來說,發展現代服務業,要符合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深圳的城市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現代服務業應該重點關注人們的都市生活,著力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此外,深圳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消費引領的特點,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習慣和偏好發生了變化,再加上“90后”“00后”逐漸成為主要消費群體,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所以,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要跟上新的消費趨勢,因需而動,不斷激發新的服務業增長點,拓寬服務業發展空間。

三、深圳要做好提升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大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深圳搶抓發展機遇,就必須在提高大灣區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上做文章。

向曉梅強調,首先,深圳要在大灣區中發揮獨特的優勢。“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在了全國前列,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借助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優勢帶動區域整體發展,能夠有效提升大灣區的綜合實力,在參與國際競爭時,也更有利于發揮競爭優勢。”

其次,深圳要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強化深港聯動,在專業服務、國際市場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與香港展開深度合作,借助香港的窗口作用,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提升走出去的實力。同時,深圳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也應該深化與海上絲路國家的經貿合作,多元化經貿合作的模式,加速與沿線新興市場形成產業鏈重構,獲得更多國際合作機會,拓展產業發展的國際空間。

最后,依托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已有的國際商業網絡,建立起國際產業合作的載體。向曉梅提醒,“接下來,深圳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技術‘卡脖子’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深圳的企業突破原有的國際貿易思維,創新國際合作方式,利用市場化的方法提升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發展海洋經濟對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曉梅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深圳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增長點。“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中,深圳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強大,有了這樣的基礎,深圳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過程中,就有了產業發展的切入點。”

她進一步解釋到,“對于深圳來講,發展海洋高科技產業本身就是打造海洋產業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同時在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中,有一部分也是涉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向曉梅提醒,現在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對于近海、深海、遠洋資源的利用還不充分。深圳要繼續發展海洋科技,整合全球的海洋科技資源,加快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深圳要重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通過建設海洋大學等各類有關海洋科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為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創新資源。同時,深圳也要下大力氣培育海洋文化,營造開放的城市氛圍,以海洋元素打造城市的整體風貌和形態。此外,在與海洋金融有關的投資銀行、投資基金等方面,深圳也要加緊創新。

向曉梅表示,“深圳應該承擔起為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探路的責任,借此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供動力源泉。”

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意見》要求深圳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地”,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要成為全國典范。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如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是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一道必答題。

向曉梅認為,高質量發展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發展,經濟不再過度追求數量型增長,不再發展粗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關注的是綜合經濟效益的提升,強調的是經濟發展質量。

從產業角度講,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從依靠要素紅利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高質量發展要讓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讓創新引領發展,讓創新貫穿發展的全過程。“深圳在工業化深化的過程中,從模仿到自主創新,再到利用創新培育競爭優勢,始終在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探索。”接下來,“深圳要進行由點到面的根本性創新”,一方面,深圳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上有所突破,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深圳要重視創新文化的塑造,包容創新、認同創新,讓更多創業者在這里找到發展空間。

除了創新,向曉梅認為,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全球經濟特區很多,但深圳的表現是最亮眼的。有些地區在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之后,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們的實體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啟動工業化時,沒有讓資本直接進入到實體經濟當中,而是投資到虛擬經濟,一旦遭遇撤資,由于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經濟的基本面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深圳發展到現在,可以看到實體經濟仍然是發展的主題,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沒有脫離實體經濟,我們一再強調虛擬經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在這一點上深圳是成功的典范。”接下來,深圳還是要繼續發展實體經濟,尤其要在發展制造業上下足功夫,強化制造業與工業互聯網、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以智能制造業為發展方向,不斷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

最后,向曉梅強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圳還是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40年后,深圳先行示范再出發,意味著改革開放要向更高水平推進。”一方面要繼續解放思想,大力改革,破除阻礙市場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開放優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合全球資源。“中央賦予深圳先行示范區的使命,就是希望深圳在現代化建設當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典范和成功模式。深圳是全球最成功的特區之一,但同時也要看到,孤立地發展不會有深圳的今天。未來,深圳要繼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協同聯動,提高區域競爭力,積極擁抱世界市場,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體系,這樣深圳才會有更好的未來發展。”她說。

■深圳特區報記者趙鑫周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