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核電基地。
如果找一個與深圳經濟特區同歲的見證者,1980年籌建的大亞灣核電站無疑是最佳對象之一。近日,深晚記者走進中國廣核集團大亞灣核電基地,親見親聞大亞灣核電站與特區40年共同成長的故事。
與特區共同起步
“殺出一條血路”
1978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法國外貿部長后,宣布中國將引進兩座法國核電站設備。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的前期籌備,198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年,也是廣東核電站項目籌建之年。1982年,廣東核電站項目選址大亞灣畔,同年底,國務院批準采用法國核電技術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
大亞灣核電站引進的是法國M310技術,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而197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僅為206.4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去哪里找錢來修核電站?沒有錢,那就“殺出一條血路”:經過核電站開創者的多方努力,大亞灣核電站采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全新模式——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與香港中華電力合營,建成后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
這一全新舉措,大亞灣核電站由是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早期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并且打破我國重大項目由國家投資的模式,在改革開放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7年8月7日,大亞灣核電站開工建設,1994年5月6日,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實現我國大陸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旗幟,大亞灣核電站則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工程。
秉承特區創新基因
打造核電“中國方案”
1%、30%、64%、90%,這是一組核電國產化率的成長數據,指向的是我國核電站建設的國產化率,由大亞灣核電站的1%,到嶺澳核電一期的30%,再到嶺澳二期的64%,再到目前“華龍一號”的接近90%。
從大亞灣核電站起步,中國廣核集團秉承特區創新基因,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之路,直到打造出核電運營的“中國方案”。
2013年,在我國三十多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投入大量精力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橫空出世,這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大國重器”,其安全和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在中廣核工程公司設計院,核島系統所布置室副主任何煒亭自豪地說,“華龍一號”安全性達到世界最高級別的安全防護要求,能夠抵御類似福島核電站事故中遭遇地震、海嘯所引發的巨大破壞。
目前,“華龍一號”正在中廣核防城港核電基地建設,將應用于英國一個籌建中的核電項目。
今天,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高速發展,中國廣核集團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長利表示,中廣核將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持續推進核能等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做出貢獻。
深圳晚報記者蔡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