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好不好,身處市場一線的企業最有發言權。
“簡直就是五星級服務!”在深圳有過投資經歷的袁慧鷹說,上午公司注冊完,下午就接到工作人員電話指導她如何領取政府產業補貼,第二天還有工作人員帶她去看可以優惠租給企業的寫字樓……作為海南省海口市政協委員,袁慧鷹在海口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大會上的發言引發關注。
金杯銀杯不如企業家們的口碑!
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深圳等特大城市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深圳牢記囑托,把優化營商環境列為“一號改革工程”,近3年來每年都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今年,面對突發而至的疫情,深圳更是急企業之所急,出臺了一批支持企業發展的精準措施。
政府“有為”,推進企業開辦便利化
“深圳的成功,既源于對市場‘無形之手’的尊重,也離不開‘有為政府’!”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應用經濟研究所所長干春暉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深圳營商環境好成了人們的共識,這是“有為政府”的體現。
在深圳,政府之“有為”,企業在開辦的時候就感受到了。
去年9月19日上午,深圳市企業“秒批”系統正式上線啟用。受益于這一新系統,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幾十秒就完成了原本需要1天時間的登記手續。
今年3月,深圳印發了《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涉及商事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市政設施接入服務等14個重點領域,共提出了210項具體改革舉措,圍繞“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突出“十大智慧精準服務措施”。
在這份清單中,推進企業開辦便利化的改革措施居于十分突出的位置。
改革之前,在深圳開辦企業至少要經過辦理營業執照、刻印章等五個環節;如今,這些都被合并成了一個環節,在一個系統、一個窗口,提交一張表格、一次申請,就能把過去五個環節的事情辦完。
“不見面零跑動”,新設企業的印章政府提供免費服務、企業不用掏一分錢……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讓深圳成為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城市。
主動服務,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
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這是深圳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一直所倡導并堅持的。
不需要政府的時候,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時候,政府就在身邊。在深圳,市領導掛點服務企業,主動上門,面對面傾聽企業訴求、現場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已經成為常態,這也帶動形成全市上下聯動、各部門協同努力、共同關注并持續解決企業困難和問題的良好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在企業迫切需要支持的時候,深圳的服務更加主動和精細了。
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外貿等重點企業生產一線,調研企業復工復產、達產增產情況,強調要深入企業問計問需問難,加大精準幫扶力度,積極破解復工復產中的難點、堵點,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條件,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為了聽取意見建議,3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企業座談會。來自比亞迪、順豐、TCL等11家企業及房屋租賃行業協會、工業總會、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的代表暢所欲言。深圳相關部門在會上回應企業訴求、現場解決問題。
信息化、智慧化的舉措,讓企業和黨委政府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無障礙。
為了讓企業可以更加便利、直接反映訴求,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騰訊公司推出了“深i企-精準服務企業”平臺,依托該平臺,深圳形成了企業第一時間反映訴求、政府第一時間處理訴求、第一時間解決訴求的閉環管理鏈條。
“我們沒想到的,黨委政府都替我們想到了。”多家企業負責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精準施策,助企業乘風破浪
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費將全部返還!日前,深圳再次出手,推出穩企惠企政策,我市近50萬中小企業無需辦任何手續,就將直接受惠。
企業稅費負擔重,深圳就推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四個千億”計劃,全面落實減稅降費、降電價等措施,努力讓企業在深圳得到更多實惠。今年,面對疫情影響,2月8日,深圳市政府發布了支持企業共渡難關16項精準措施,通過減免、補貼、緩繳等各種方式為企業減負超600億元;
企業發展空間不足,深圳就在空間挖潛、提質增效上不斷“出招”,陸續出臺了《深圳市總部項目遴選及用地供應管理辦法》等土地管理改革舉措,分別從優化程序、加強監管、降低成本等方面鼓勵和扶持實體企業在深圳獲得產業發展空間。同時,土地空間向重大產業項目傾斜。在去年舉行的全球招商大會上,深圳一次推出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
想方設法解決融資難問題、人才住房問題;
依法維護企業正當權益、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
深圳審時度勢,及時出招,招招實惠,給深圳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疫情影響下,我們的經營壓力很大,多虧各種惠企政策,讓我們經受住了今年疫情和國際形勢帶來的影響,擁有了搏一搏的機會!”深圳市得進貿易(有限)公司的陳照曜說。
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企業在搏擊風浪中不斷成長,成為支撐深圳經濟行穩致遠的堅強力量。
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深圳GDP增速0.1%,成為全國首個“轉正”的一線城市。
■ 深圳特區報記者甘霖周元春